搜索

特色病案

病案十五 阴疮——前庭大腺脓肿

发布日期:2024-02-07      编辑:王萍工作室

李某某,女,23岁。初诊:2023年12月21日。主诉:反复发作的外阴肿痛3月。患者诉2021年10月于性生活后开始出现左侧外阴肿痛,起初未予重视,疼痛逐渐加重,外阴逐渐肿大,最大时如鸡蛋大小,就诊后考虑为“前庭大腺脓肿”,入住医院拟行手术治疗,住院当日即溃破,医师予以冲洗5天配合抗生素滴注后出院。间隔约一月左右,再次出现左侧肿大疼痛,无法碰触,再次住院后行手术治疗,术后一周出院。出院3天觉疼痛明显,至门诊就诊,医师于创口抽吸出约2ml粘稠脓液,再次冲洗上药后症状缓解。间隔一月左右,即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肿痛,可扪及明显肿块,约2cm,有波动感,加压后可见脓液渗出,则痛缓肿消。现右侧外阴肿痛,行走明显,白带量增多,色黄,外阴无明显瘙痒感,纳差,不思饮食,寐尚可,小便正常,大便结。妇科检查:右侧小阴唇内侧面中上段可扪及一直径约2cm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有波动感,触痛明显,稍加压可见有脓液自小阴唇内侧面流出,色黄,质稠。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诊断:阴疮

辨证: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利湿热,消脓散结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10g,黄芩10g,山栀子10g,泽泻15g,通草15g,车前子9g,当归6g,生地黄20g,柴胡10g,萆薢10g,扁蓄10g,蒲公英15g,茵陈10g,甘草6g。*10付,水煎服,日一剂,分次温服。

外治法:如意金黄散外敷。

嘱:忌辛辣刺激食物及海鲜。

二诊:2024年1月31日。患者诉使用上述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肿块消退。一周前,因月经来潮使用卫生巾后再次出现右侧外阴肿痛现象,症状同前,仍有脓液渗出。纳差,不思饮食,寐尚可,小便正常,大便结。妇科检查:右侧小阴唇内侧面中上段可扪及一直径约2cm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有波动感,触痛明显,稍加压可见有脓液自小阴唇内侧面流出,色黄,质稠。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守原方口服并继续配合外治法。

解析:《神农本草经》多次述及此病,《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论述“少阴脉滑而数,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狼牙汤洗之。”《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妇人阴中生疮,多由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纵情敷药,中于热毒。”有医家认为“若气血虚弱,补中汤举而补之;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渗而清之。又有肝脾郁怒,元气下陷,湿热壅滞,朝用归脾汤加升、柴,解郁结,补脾气,夕用加味逍遥散,清肝火,生肝血,除湿热。”《妇人大全良方》论曰:“妇人或肝经湿热下注,或郁怒伤损肝脾。外证或两拗小腹肿痛,或玉门 肿作痛,或寒热往来,憎寒壮热。内证或小便滞涩,或腹内急痛,或小腹痞闷。若两拗小腹肿痛,肝经湿热壅滞也,用龙胆泻肝汤。玉门肿胀,肝火血虚也,加味逍遥散,及龙胆泻肝汤加木香。若概投散血攻毒之剂,则误甚矣。”清代肖埙认为“足厥阴经环阴器,妇人阴户为肝经之分,是经血虚火燥,则为肿为痛,痛者火也。实则泻其子,龙胆泻肝汤、加味逍遥散,虽为本经的对之药,不若大剂导赤散加黄连,以泻肝之子,而以六味饮滋化源,以补其母之胜也。”医者临证让认为:肝经绕阴器而行,外阴肿痛、肿块多与肝经相关,故有湿有热可从肝而治,以验其效。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