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某某,女,45岁。初诊:2023年11月4日。患者诉44岁即月经停闭,无异常阴道流血流液。停经前即有手足心热感,心烦热,未予重视。因本身从事社区调解工作,平时工作时情绪压力过大,上班时压抑,回家后烦躁易怒,难以自制,乍热乍寒,心慌心悸,偶有胸闷气不得舒,乳房胀痛,热时觉手足心有热球感,纳一般,寐差,盗汗,小便正常,大便于凌晨4时左右即因腹痛需立即上厕所,稍稀。妇科彩超:子宫萎缩,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诊断:脏躁
辩证:阴虚兼肝郁化火证
治法:滋阴清热,舒肝解郁
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味
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5g,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9g,牡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炙甘草9g,石斛10g,大枣6枚,柴胡15g,当归6g,白术15g,煅牡蛎15g,五味子5g。*7付,水煎服,日一剂,分次温服。
二诊:2023年11月12日。服上药无特殊不适,感各症状均稍有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守方*10付,水煎服,日一剂,分次温服。
三诊:2023年11月23日。服上药后汗出好转,未觉明显盗汗,但仍易怒,食欲转好,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细。上方改炙甘草为5g,大枣3枚,加百合10g、益智仁10g。*14付,水煎服,日一剂,分次温服。
四诊:2023年12月15日。服药后近期状态可,未觉特殊不适。予以停药观察。
解析:“脏躁”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病是以精神情志异常为主的病证,可发生于妇女各个时期。与病人的体质因素关系密切。妇女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逐渐亏虚,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身体内外环境影响,如患者阴虚体质,精亏血少,加之平素工作压力过大导致肝气内郁不得舒,气郁于内,营血暗耗,阴虚而阳亢,阳盛甚伤阴,加重阴虚血热之证,遂致本病。治疗时需标本兼顾,滋阴清热为治本,但中医学认为精神活动与心、肝、肺、脾、肾五脏都有密切关系,在治疗时需兼顾肝、脾、心、肺等其他脏腑的调理以治标,从而使阴平阳秘,诸症乃消。故本方以知柏地黄丸为主方,乃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成,出自清代名医吴谦的《医宗金鉴》,功能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虚烦盗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痛,口干舌燥,咽喉痛,腰膝疫痛,遗精尿黄,舌质红,尺脉独大。配以“二至丸”,由女贞子、旱莲草组成,本方出自《证治准绳》,功能滋肾养肝,服之可以补益肝肾,从而使阴写充足而虚火自平。再配以柴胡舒肝,当归活血通经,五味子、牡蛎敛阴止汗,随证加减,以验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