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某,女,28岁,外地人氏。初诊:2022年11月13日。主诉:经行腹痛并发现子宫肿块3+年,月经紊乱1+年。患者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行腹痛,尤以经期前2天痛甚,严重时可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晕厥,患者起初未予重视,后因疼痛难以耐受至当地医院就诊,完善彩超提示“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予以口服止痛药治疗症状缓解,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紊乱,6~10天/30~60天,量较前减少,末次月经:2022年10月7日,量少,色黯,有血块,经行腹痛如前,难以耐受,血块下而痛可缓。至今未潮,现患者为求中医治疗就诊。无手术史及药物、食物过敏史。平素性情急躁,亦容易被琐事困扰,闷闷不乐。未婚有性生活史,暂无生育要求。现月经未至,双侧乳房轻微胀痛,小腹轻微坠胀,白带量不多,色质可,平素易忧易怒,饮食,睡眠尚可,精神欠佳,二便正常。舌淡紫,苔薄白,脉弦涩,舌下络脉迂曲。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内可见少量白色分泌物;宫颈轻度糜烂,质地大小可;子宫后位,大小正常;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妇科彩超:子宫腺肌症并腺肌瘤,宫内膜回声不均匀。
诊断:痛经
辨证:肝郁血瘀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主方:疏肝化瘀汤
当归10g、白术10g、白芍10g、益母草10g、党参10g、 土茯苓15g、土贝母6g、香附10g、郁金10g、柴胡10g、 远志15g、莪术10g、水蛭3g、三棱10g、土鳖虫10g、甘草 5g。* 14 剂,水煎服,日一剂,分次温服。
二诊:2022年12月19日
Lmp:11月28日,觉此次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明显缓解,疼痛剧烈时仍恶心欲呕,伴腹胀及肛门坠胀,严重疼痛仅持续1天即好转,未服用止痛类药物,月经量较前增多,色红,血块较前减少,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减轻。现患者正值月经间期,自觉畏寒,余无特殊不适,精神可,纳可,睡眠可,二便正常。舌淡黯,苔薄白,脉弦涩,舌下络脉迂曲。
原方加乌药10g、延胡索 10g、 桂枝6g、炮姜6g。*7剂,服药后无明显痛经即可停药。
解析:根据古文对五脏六腑之生理病理认识,生理上肝为五脏之贵,病理上肝为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和藏血,性如风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体阴而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与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一书中认为:肝属"厥阴风木",并提出:“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与此类似,清代医家魏玉璜称早在《内经》中就有“肝为万病之贼”的说法,《续名医类案》中云:“夫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也亦然。明者遇内伤症,但求得其本,则其标可按藉而稽矣。此天地古今未泄之秘,《内经》微露一言曰:肝为万病之贼。六字而止,似圣人亦不欲竟其端矣。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余临症数十年,乃始获之,实千虑之一得也。世之君子,其毋忽诸。”清李冠仙《知医必辨》中阐述为:“人之五脏,惟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惟肝一病及延及他脏”。妇女忧思、郁怒均可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则情志抑郁;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急躁易怒。气郁生痰,痰随气升,搏结于咽则见梅核气,积聚于颈项则为瘿瘤,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故月经不调或经行腹痛。气聚血结,日久成癥瘕积聚。患者此次经行腹痛,双侧乳房轻微胀痛,小腹坠胀,皆属肝经病变,加之舌淡紫,脉弦涩,舌下络脉迂曲,为血瘀之象,综合考虑为肝郁血瘀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具有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可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水、促进脾胃的运化并调畅情志,因此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配合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之药物,以达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