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姓名:张×性别:女出生日期:1977.6
就诊日期:2020.4.1 初诊、复诊 发病节气:清明前3天
主诉:经期大便次数增多3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3年来,不明原因经前及经期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如冷冻状,经行第2日即止。近两年月经23日一行,5日净,量少色淡,质稀薄。经期1~2天腹部轻度坠痛。LMP:2020-3-5。检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
既往史:无特殊
过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无特殊
辅助检查:无特殊
中医诊断:经行泄泻
证候诊断:脾肾两虚
西医诊断:经期紧张综合征
治 法:温补肾阳,健脾止泻
处 方:
柴胡、白芍、当归、茯苓、巴戟天、五味子、乌药、车前子、红花各12g,炒白术、党参、川牛膝各15 g,炮附子6 g,乌梅炭9g,薏苡仁、益母草各3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2020年4月8日
经期前1日起大便日2次,偏稀,仍伴白色黏稠分泌物,但量较前明显减少,月经第2日即净,几无腹痛。上方去乌梅炭,加诃子9g
三诊:2020年5月13日
经期大便伴白色粘稠分泌物,量极少,大便成形,日1次,无腹痛。上方继服。
心得体会:每值经行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当归养血活血止痛,3药合用为逍遥散之主药,疏肝解郁止痛为君;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为臣药;巴戟天、乌药、炮附子温肾扶阳;五味子、乌梅炭固涩止泻;川牛膝、车前子清热利水;益母草、红花活血调经,同时益母草还有利水之功效。全方共奏疏肝止痛、温阳补肾止泻之功。
指导老师评语:
本病的形成与经前血注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脾虚则不能摄血,脾虚湿胜。经水将行之际,脾经所统之血流注于血海,湿气胜,所以先泄水而后行经;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肾虚则不能上温脾阳,经行肾虚益甚则经行泄泻。经行泄泻脾肾两虚型较多见,治以温阳补肾,健脾止泻。治泻同时注意调经,经水顺则泄泻止。注意以经前7日起服用中药效果显著。同时应于症状缓解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正常方可停药,否则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