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某,35岁,已婚,2020年3月26日初诊。主诉:两次月经之间少量阴道流血3月。既往月经规则,13岁初潮,3-4/26-28天,量中,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近3月无明显原因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少许阴道流血,量少,色鲜红,持续5天干净,Lmp:2020年3月25日,现月经第二天,量中等,色鲜红,平素白带量多,色黄,烦躁易怒, 乳房胀痛, 面有痤疮, 纳寐可, 二便调。舌红, 苔薄黄, 脉细弦。既往妇科检查及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性激素六项:FSH 5.94mlu /ml,LH 3.93mlu /ml,T 0.71nmol/,PRL24.03ung/mL E 23pg/ml,P 0.4ng/ml。
辨证:阳盛实热证
治法: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主方:清经散
处方:生地15g, 青蒿10g, 黄柏10g, 茯苓10g, 地骨皮15g, 牡丹皮10g, 白芍10g, 栀子10g,地榆炭10g,茜草炭10g,仙鹤草15g,芡实10g,甘草5g,7剂,水煎服,4月7日开始服用。
二诊:2020年4月14日,患者诉此次月经干净后无阴道出血,白带稍黄心烦减轻,痤疮仍有,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原方去地榆炭,茜草炭,仙鹤草15g,加杭菊花10g,淡竹叶10g,泽兰10g,鸡血藤20g,7剂,水煎服。嘱下次月经干净后复诊。
三诊:2020年5月10日,患者诉末次月经2020年4月25日,量色质同前,痤疮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继予以首诊处方杭菊花10g,淡竹叶10g,7剂,水煎服。后患者未再就诊,随访患者诉月经已恢复正常。
解析:经间期古称“的候”,又称“氤氲之时”,为阴阳转化之机,冲任督带逐渐充盈,阳气渐盛,患者因冲任受损,阴血无以维系渐盛的阳气,阳气妄动,引动阴血下注胞宫,从而出现经间期出血。当进入此期后,在于促进重阴转阳的顺利的转化,论治更重视“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指导老师按语:
经间期出血之际止血, 仅为解燃眉之急, 务必有治未病的意识, 奠定真阴基础, 重在经后期。该患者平素工作压力偏大,情绪急躁,经间期由阴转阳之时,冲气偏旺,热迫血行,以致经间期出血,治宜滋阴凉血,选用清代著名医家傅青主所著《傅青主女科》之清经散化裁,以降偏旺之冲气,氤氲状的气血活动易受情绪因素影响, 故而不得忽视“心”的作用, 注意调摄, 亦契合“治未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