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某,19岁,已婚,2022年9月12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5年。既往月经规则,13岁初潮,5-6/26-28天,量中,色暗红,无血块,无痛经。5年前换工作后出现经行前后及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出冷汗,乏力,伴恶心欲呕,经血量少,经行不畅,有血块,乳房胀,末次月经2022年8月19日,平素足冷,夜寐欠佳,多梦易醒,二便调。舌紫暗、有瘀点,脉弦。既往妇科检查及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辨证:冲任亏损,气滞血瘀
治法:补养冲任,调气止痛。
主方:气滞方
处方:当归10g, 川芎10g, 枳壳6g, 香附10g, 益母草15g, 乌药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炮姜6g,陈皮10g,柏子仁10g,吴茱萸6g,黄芪10g,甘草6g,7剂,水煎服。
二诊:2022年9月20日,诉今日月经来潮,经量偏少,有少量血块,经前乳房胀痛好转,睡眠较前好转,舌脉同前。予上方加益母草15g、川牛膝15g活血通经,引血下行。3剂,水煎服。
三诊:2022年9月30日,自述口服上述药物后,经期腹痛症状缓解,夜寐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柏子仁、益母草,加熟地黄10g补肾养血治之,以善其后。7剂,水煎服。后连续随访3个月经周期,均未出现痛经。
解析:痛经是女性的常见疾病,在青春期和青年女性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诸病源候论》有“月水来腹痛候”的记载,冲任、胞宫气血不畅或失于温煦,则“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气滞血瘀是痛经的常见证型,由于抑郁、愤懑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不舒,气机不调,血行不畅,经期瘀阻于胞宫、冲任,发为痛经。
指导老师按语:本案患者为青年女性,经期腹痛5余年,妇科B超提示: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无异常,故可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即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患者工作压力大,结合舌脉,可知本病主证为气滞血瘀证,故治疗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主。初诊时恰逢经前期,治其本为主,给予自拟气滞方加减。还应注重分期论治,依据月经不同时期选择用药以达标本兼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