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晚,接到紧急组建中医医疗队赴上海支援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通知后,我院立即发出“召集令”。在一天的时间里完成了50人的集结,包括医师组8人,护理组40人,院感组2人。“双雄”祁双林、华光,“双侠”蒋霞、谢宇雯几名援鄂老将也在此次援沪队伍中。领队由我院副院长、湖南省新冠肺炎中医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也是本次湖南省援沪中医医疗组组长游柏稳担任。援沪期间,我院负责的上海古丹路方舱医院病区共收入患者713人,解除隔离527人,转院治疗8人,采核酸3445人。
5月23日,我院援沪中医医疗队平安凯旋。回顾近40天的抗疫之旅,交织着激情与温情的一幕幕,已深深印入每一位队员的心中……
多方施技,中医特色“震方舱”
方舱医疗条件有限,中医特色疗法大显身手。
除了日常发放上海协定方和莲花清瘟颗粒以外,还有“一人一方,一人一策”。其中湖南省医疗队将医院专家们拍摄的小儿推拿、颈椎病防治操、失眠按压妙招等9个视频发给有需要的患者们,同时开展各种特色疗法。舱内中医药的治疗率达100%。
当一位妈妈为她1岁2个月的宝宝发烧焦急不已时,我们的医生运用推拿手法,快速退烧。
一对小兄弟,咳嗽声“此起彼伏”,家长忧心忡忡。我们的护士“出招”,一套耳穴压豆操作下来,咳嗽第二天便得以缓解。其家长表示“以前我对中医是抱有成见的,现在我已经爱上了中医。”
援沪期间,我院医疗队共开展了耳穴压豆、小儿推拿等五项中医治疗,运用推拿手法结合耳穴压豆使30余位患者的睡眠障碍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同时为10余位无法配合服药的婴幼儿及儿童采用推拿降温的方法,疗效满意。在舱内的这些日子里,充分发挥中医外治疗法优势,患者们对中医的神奇有了全新的认识,许多人从怀疑中医到相信中医,爱上了中医。
远程会诊,后方专家“解难题”
43岁的王先生,进舱后突发左侧大腿散在片状红色疹,并伴有强烈的疼痛,以致无法入睡,而身上其他部位都正常。然而,舱内没有皮肤科医师,如何诊治,大家都拿不准,怎么办?
我院医务部部长、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何可查房时,当机立断——通过“互联网医院”求助大后方!
于是,通过手机视频,何可与远在长沙的我院皮肤科主任汪海珍教授现场连线。汪海珍通过详细问诊,诊断为带状疱疹,立即开具对症药物。
用药后,当天晚上,王先生的症状便初步缓解,算是睡了一个好觉。
王先生感慨地说:“远程会诊,真不错!湖南省中医院,了不起!”
本次援沪期间,根据患者的情况,予以专科医生线上会诊,共开展带状疱疹、睑结膜炎等云会诊23例;参与2次邵阳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线上会诊。让专家在“云端”远程会诊,将医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乾坤大挪移”来方舱,为舱内患者给出了更加专业的治疗方案,确保他们健康平安,早日康复。
养生功法,方舱大白“教武功”
“太厉害了吧周小雷(化名)!你们古丹路方舱还有大白教武功?”
“哈哈,大白说六字诀是功法,练完可舒服啦!”小雷和好朋友小明微信讲起早上在方舱的晨练津津有味,忍不住又拉着妈妈练了遍功。
每天井然有序的核酸采集和发放早餐过后,在病区护士长谭磊的带领下学习“六字诀”养生法。“请大家上下左右间隔一米,认真听口令哦。两手下按、双膝微屈,推掌、捧掌、两手背相触下沉,非常好。”病友们跟随着领队的口令和示教或上或下,慢慢地身体放松了,胸腔打开了,眉头也舒展了。
“六字诀”养生法,既能满足防控疫情安全要求,又能兼顾方舱里“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的巨大年龄跨度患者人群的养生需求。
仲景文化,小课堂受“大欢迎”
“张仲景爷爷原来这么厉害,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5岁的小孩鹏鹏(化名)在0102C区上完“湖湘仲景课堂”后满脸自豪地说道。
4月29日是湖南省援沪中医医疗队“湖湘仲景课堂”开课的第一天。该课堂设在0102C区,在方舱医院有限的条件下,协调出一个空房间,专门用来作为孩子们的临时教室。墙壁上贴着医院从长沙寄来的“仲景嗲嗲”动漫元素,虽然条件简陋,但是对于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们来说,吸引力不言而喻。
教室全天向病区孩子们开放,“湖湘仲景课堂”主要利用晚上和周末的非网课时间开设。在满足孩子们课堂需求的同时,弘扬了传统中医文化。本次援沪期间,共为孩子们开讲了10余次中医小课堂,增进了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寓教于乐,将浓厚的湖湘仲景中医药文化基因植入课堂学习中。
科学分类,温馨打造“家庭区”
“真是太感谢了,你们真是太好了!”124床的朱女士,用沙哑的嗓音,对着我们的医疗队员连连道谢。
她怀里抱着一岁两个月的“满崽”,身边依偎着两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三个都是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也谦恭地站在一旁。
原来,朱女士确诊后,于4月19日带着小儿子入住古丹路方舱医院。不料,第二天就得知7岁的小女儿也确诊阳性,即将送到临港方舱医院,丈夫不得不陪同。那么,家里还有个8岁的大女儿怎么办?一时间,夫妻俩一筹莫展。
得知实情,领队游柏稳亲自出面,连夜于上海第七医院协商,于21日早上,把朱女士的丈夫和两个女儿全部转到古丹路方舱医院,让一家五口得以团聚。
援沪期间,我院医疗队帮助舱内家庭团聚共5例,让方舱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并肩作战,方舱最美“志愿者”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
“大白,我看你们工作挺忙的,发药、采核酸、领饭,都是你们,有需要我帮忙的吗?”这一天,52床张先生忍不住发问。
不到1个小时,张先生就“招募”了11位志愿者,大家一致推选他当队长。
医疗队在方舱内共发展了31名志愿者,并为其颁发证书,制作志愿者衣服。志愿者的接收不仅能调动舱区病友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协同完成舱区内餐饮及生活物资的发放。给志愿者本人带来成就感的同时,也搭建了与病友之间沟通的桥梁,维护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暖人心”
我院50名援沪医疗队员中,有14名共产党员。抵沪当晚,临时党支部就召开了首次支委会议,就党支部的基本构成及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进行讨论部署。
4月19日,临时党支部首次发文《关于加强援沪进舱队员人文关怀的通知》,成立了关怀小组。
所有队员的生日、家庭成员信息、兴趣爱好和具体困难等,迅速收集到位。以支委带党员、以党员带队员,“一对一”的帮扶与关怀行动,火线展开。
“没有香槟,没有鲜花,没有生日蛋糕。但是,我过了一个最有意义和难忘的生日。”队员郭根香感慨道。
援沪期间,医疗队在线上为队友举行了两次生日party,在线上共同庆祝与度过5.12国际护士节。疫情防控有“力度”的同时,做到人文关怀有“温度”。
党旗飘扬,凝心聚力“彰湖湘”
“我年轻,让我来”“我年轻,有体力”“我年轻,能吃苦”……援沪期间,90后的党员医生杨振武,为了援沪而推迟了10年恋爱长跑的婚期;95后的青年党员护士谢宇雯,第二次参与“抗疫”工作;00后“战友”罗鹏,在驻地搬运完省志愿抗疫物资后,“火速”写下入党申请书……他们用白衣战袍作为青春的底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截至5月13日,我院援沪中医医疗队有8名入党积极分子上交了思想汇报,20名队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封封滚烫的入党申请书汇集着信念和决心,一份份深刻的思想汇报凝聚着力量和坚守。红色信仰已经扎根在所有湖南省中医院援沪中医医疗队队员心中,成为逆行而上的不朽力量!
危急时刻,万众一心;白衣为甲,共克时艰。我院援沪中医医疗队用行动构筑防疫的铜墙铁壁,用大爱凝聚齐心抗疫的强大合力,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相信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在人民群众的团结下,疫情的阴霾终会散去。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