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 综合

我的援非日记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8-07-16

□文/骨伤一科 阮红良

初到津巴布韦的陌生感过去后,我也逐渐爱上了这方热土。中国医疗队的花工是一位非洲人,叫“木炭伯”。他今年52岁,勤劳朴实,我们也都比较喜欢和信任他,经常与他聊天。

有次“木炭伯”提出向医疗队预支工资,说26岁的大女儿住院了,并拿出他女儿的诊断书给我看,上面赫然写着HIV。原来他女儿是艾滋病导致消化道出血、长期咳嗽和腹泻。我联想起他女儿的孩子来医疗队驻地玩过,也是长期咳嗽,有点担心孩子们也可能患了艾滋病。

“木炭伯”告诉我,是他的大女婿把艾滋病传染给了他女儿,他们的三个小孩有没有被感染,他也不清楚。我建议他让女儿全家都去做检查,他不以为意道:“有空再说吧。”

这就是非洲人对艾滋病的态度。在中国,几乎人人谈“艾”色变。可津巴布韦的年轻男女,几乎一半以上是有艾滋病的。在这个激情奔放、性泛滥的贫穷国度,人们把艾滋病视为自己的隐私。即使得了病,夫妻双方也不会相互告知,他们觉得只需偷偷定期服药就行了。也许与他们信仰基督教有关,他们认为,人一出生寿命与疾病就被上帝注定了。

每周三和周五的手术日,都得接触患者的血液,场面大多鲜血淋漓,难免有血液进入眼睛或者手指被锐器割破之时。刚开始,我也很担心被感染,后来才慢慢习惯。当地医生告诉我,这里的患者超过一半是艾滋病人,而我们手术中实际操作根本不是按照艾滋病防护来做的。黑人医生经常说不要紧,手术感染的机会很小,也许只有百分之一。但是这种可能性,总是让人后怕的。

我想,中国至少有三方面优势让他们很羡慕。一是中国的艾滋病患病率很低,不到万分之一;二是枪支的严控。津巴布韦时常有枪击事件发生;三是对毒品的控制,中国做得比津巴布韦真的要好很多。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外面艳阳高照,室内却异常凉爽,微风轻拂,周围偶尔传来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昨天还听妻子说,孩子想爸爸了,其实我何尝不想她,不思念家人呢?


作者简介:

阮红良,我院骨伤一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第13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骨科手术医师及随队翻译,湖南省援非先进个人。从事骨伤科工作十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及保守治疗,老年性脊柱退变的综合治疗。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