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保健

【健康驿站】入秋了,如何应对"悲秋"心理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6-10-27

□文/发展部 贺霞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也容易触景生情,往往会出现凄凉、忧郁、悲秋等伤感情绪,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心理养生。

我院主任医师刘新祥称,“悲秋”属于情志病范畴。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和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金、木、水、火、土”的“金”为例,五脏中的“肺”属金,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里,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的情绪。

“悲秋”不是中医的单独病名,应归属于“郁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活动迟缓、语言动作减少等抑郁三联征。严重者常有妄想妄觉、胃纳下降、便秘、性欲减退、闭经、腰酸背痛等躯体症状。

不过,刘新祥也指出,这一表象只有对于那些平常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者才会产生,于积极向上、豁达开朗者而言,实为万物长成、果实累累的“金秋”。

那么,中医有什么化解“悲秋”的方法吗?

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机体的生理活动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深秋时节应要注意“和”字,要从三方面进行。

饮食:金秋者燥气当令,容易致人眼涩、鼻干、口燥、皮肤干燥等不适,此时应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忌辛辣油炸食物,多食百合、银耳、核桃、桑葚等甘润之果蔬。

睡眠:应要做到充足的睡眠,并要保证睡眠质量。此时,最好在晚10时应入睡。此外,有条件的可能在午休时进行小睡,也能化解困顿情绪。

运动:秋季是精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合理的运动会让你越来越有精神,运动量不宜过大,出汗过多会耗损阳气。运动应平缓,当身体微热即可。

此外,刘新祥强调保持心情开朗、积极乐观的情绪是预防“悲秋”的良药。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