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二院)国家重点肛肠科暨湖南肛肠疾病防治研究中心成立于1953年,是全国最早成立肛肠专科之一。历经几代人数十载的辛勤耕耘,现已发展成为全国肛肠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单位、全国“十一五”重点专科结肠直肠恶性肿瘤、肛瘘协作攻关组副组长单位、全国“十一五”重点专科直肠脱垂协作攻关组委员单位,同时是湖南省肛肠学会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的双主任委员单位。1992年被湖南省卫生厅审批为湖南省肛肠疾病防治研究中心,2001年经卫生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大肠肛门病专科。
肛肠科在何永恒教授的带领下,以大肠肛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为重点,既继承传统优势,又不断探索创新,开发出系列专科专病新疗法、新药物,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在全国享有盛誉,大肠肛门病的诊治居全国一流水平、省内领先地位。
规模设施
科室现有2个病区,98张病床,8间治疗室,4间手术室,3间门诊诊室。拥有奥林巴斯电子肠镜、电脑结肠途径治疗系统、电脑肛肠综合治疗仪、等离子肛肠病检查与治疗系统、冷光源肠镜检查系统、肛门直肠测压仪、手术心电监护系统等肛肠专科高精设备20余台。月均门诊量达1500人次,月均手术近200台次,病床年使用率达100%以上,治愈率达98%以上。
人才梯队
科室现有肛肠专科医师13名。其中正高职称4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3名;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通过中老年专家言传身教及外出研修和大量的临床锻炼,一批年青肛肠医师已走向成熟并成为科室业务骨干。科室的人才结构、学历结构日趋合理,专业技术人员不但业务技术娴熟,更拥有深厚的科研功底。多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肛肠专著1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使肛肠科发展成为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一流重点专科。
医疗特色
手术强势:肛肠科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首创了大肠癌的“手术+中药”治疗(双吻合技术+天马颗粒剂)方法,保肛成功率及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首创了“高位复杂肛瘘开窗旷置术”等术式,将传统的“挂线”与现代的“微创”相结合,极大地保护了肛门直肠的组织结构、功能和外形。2000年引进了“PPH术”等微创新术式,业务技术水平全国一流、湖南第一。
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历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有十余种自行研制的中药制剂相继问世,如“复方芩柏颗粒剂”、“熏洗灌肠液”用于防治肛肠病术后并发症;“麻仁丸(脾约丸)”、“生血通便颗粒剂”用于防治各型便秘;“保元肠疡灵冲剂”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天马颗粒剂”用于提高大肠癌术后远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以取代放、化疗。“九华膏”、“银灰膏”用于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促进伤口愈合等。这些中药制剂广泛用于临床,在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恢复、避免西药毒副作用等方面效果显著,深受同行认可及患者好评。
质量管理
科室制定了各种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多个病种的治疗、护理规范;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重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及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定期举办免费肛肠健康学校、“心连心”医患沟通会、社区义诊等公益活动,造福患者,回报社会。
教学科研
肛肠科承担了湖南中医药大学肛肠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任务,还接受省内外的医务人员的进修学习,截止2006年底,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30余人。科室在整理继承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同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近年来承担各项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获国家专利1项,科技成果奖5项,一部分成果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
科室承诺
1、只要是大肠肛门疾病,不管疑难危急重,保证为您满意的解决诊疗中的所有技术问题。
2、肛肠病疑难手术,由专家集体会诊讨论,并由高级职称资格的医师亲自主刀。
3、凡在我院手术后出院未满一年,原病灶处复发,再入院时专科手术费及专科检查费全免。
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肠道药疗
方法:用肠道药疗机把各种需要的治疗药液,注入患者结直肠内,予以治疗。适应症:便秘,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效果:可以提高总有效率10%-20%左右。临床使用情况:约90%以上的上述患者。
复方芩柏颗粒剂“三联”疗法
方法:用复方芩柏颗粒剂口服、灌肠、坐浴治疗各种肛肠疾病或肛肠疾病术后(湿热下注证)。适应症:湿热下注的慢性结直肠炎及各种肛肠疾病术后。效果:总有效率90%以上。临床使用情况:约80%的肛肠病(湿热下注证)非手术治疗患者及95%的肛肠病(湿热下注证)
改良PPH术+中药治疗
方法:改良PPH术结合中药口服、坐浴、湿敷、专科换药等。适应症:适用于二、三期、四期等严重脱垂性内痔和混合痔。效果: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愈合快、住院时间短,近远期疗效均佳。临床使用情况:约90%以上的二、三期、四期等严重脱垂性内痔和混合痔患者。
PPH术是1998年由意大利外科医生Longo教授,根据肛垫学说而创新的一种手术方式。2000年引进到我省及我科后,蓬勃开展,经改良并结合中药治疗,与单纯PPH术相比,近远期疗效均明显提高。
混合痔剪口结扎疗法
方法:痔钳夹住内痔,外痔放射状剪口至齿线处,然后结扎内痔。适应症:各种混合痔。效果:痛苦小,出血少,疗程短,操作简单实用,术后并发症少,对肛门功能不影响。临床使用情况:约90%以上的混合痔患者。
肠炎、便秘的特色治疗
肠炎其实是一模糊诊断,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类泛称,病变范围多累及直肠。结肠,也可波及整个大肠。肠镜检查多见肠壁粘膜充血。水肿,甚则溃疡出血等。临床表现以便次增多,粘液便。腹痛。便秘多见。因为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也只能对症。缓解症状。而便秘则是一种排粪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排粪时间延长。排便费力,严重者可致粪块嵌塞。临床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器质性便秘治疗以手术为主,中药辩证内服为辅,功能性便秘治疗以中药辩证内服为主。我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肠炎、便秘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历经几代专家不懈努力,先后承担相关省厅级科研课题9项。通过对古代名家。经方及辩治规律的整理分析,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总结形成了治疗肠炎和便秘的一系列规范,并开发研制相关治疗系列的多种自制中成药剂,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①肠炎。虚证:口服保元肠疡灵冲剂,辅以熏洗灌肠液肠道药疗;实证:口服复方芩柏颗粒剂,辅以复方芩柏颗粒剂溶液肠道药疗;虚实夹杂证: 口服保元肠疡灵冲剂, 辅以复方芩柏颗粒剂溶液肠道药疗;
②便秘。津血亏虚证:生血通便颗粒剂内服;热结肠燥证:脾约丸内服;
③便秘的手术治疗。直肠前突修补术。直肠粘膜注射及环切术。耻骨直肠肌松解术等。针对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耻骨直肠肌肥厚等所致便秘,经大量病例验证,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肛裂切扩+内括约肌切断术
方法:肛裂及裂痔、对应的肛乳头一并切除扩创,同时把内括约肌在侧位或原切口挑出予以切断。 适应症:各期肛裂。效果:疗效确切,疗程短,出血少,痛苦小,后遗症少,有效避免了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的周期性疼痛。临床使用情况:98%以上的肛裂患者。
直肠脱垂的“手术+中药”疗法
方法:①中药口服、坐浴等中医辨证施治。②消痔灵直肠粘膜柱状注射+消痔灵直肠周围间隙注射+肛门紧缩术。适应症:一、二、三度直肠脱垂。 效果: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疗效确切。临床使用情况:98%以上的直肠脱垂患者。
肛瘘切扩挂线开窗旷置术
方法: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主管道予以切开挂线,对于支管管道予以开窗旷置。适应症:高位复杂性肛瘘。 效果:疗效好,疗程短,出血少,痛苦小,肛门损伤少,避免了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临床使用情况:约98%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
结肠直肠癌的“手术+中药”治疗
方法:“天马颗粒剂”结合各种大肠癌根治术,用于提高大肠癌根治术后远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以取代各种大肠癌根治术后放、化疗。适应症:各种结直肠癌。效果:总有效率90%以上。临床使用情况:约90%以上的各种结直肠癌患者。
自行研制的特色中药制剂
·四妙君逸软膏
作用:行气活血止痛,止血生肌。适应症:各种肛肠病术后镇痛及创面换药,促进伤口愈合。规格:10g/支。用法:外用,或遵医嘱。
·复方芩柏颗粒剂
作用:清热燥湿、行气活血、止血镇痛、 通利二便。适应症:痔、瘘、结肠炎、肛周皮肤病等。规格:6g×3包×1袋。用法:口服,每次6g,每天3次; 坐浴,每次12g,用1000ml温水溶解,每天1~2次; 灌肠,每次6g,用1000ml温水溶解,保留灌肠,每天1~2次。
·生血通便颗粒剂
作用:生血通便。适应症:阴血亏虚型的便秘。规格:10g×10包×1袋。用法:口服,每次10g,每天3次。
·麻仁丸(脾约丸)
作用:清热润肠通便。适应症:热结肠燥型便秘。规格:100g/瓶。用法:口服,每次10g或遵医嘱,每日1~2次。
·天马颗粒剂
作用:拔癌毒、消肿结、通经络、止疼痛。适应症:各种大肠肛门肿瘤患者,提高远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延长术后生存时间。规格:10g×10包×1袋。用法:口服,每次10g,每天3次; 坐浴,每次20g,用1000ml温水溶解,每天1~2次,每次7~8分钟; 灌肠,每次10g,用1000ml温水溶解,保留灌肠,每天1~2次,每次保留1~2小时。
·九华膏
作用:生肌祛腐。适应症:各种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促进伤口愈合。规格:50g/盒。用法:外用,或遵医嘱。
·熏洗灌肠液
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袪风止痒、收敛止血。适应症:各种肛肠疾病术后,肛门湿疹及痔瘘等呈红、肿、热、痛者。规格:500ml/瓶。用法:坐浴,每次250ml,温水1000ml稀释,每日2次; 灌肠,每次50ml-100ml(不用稀释),每日1~2次,每次保留1~2小时。
·银灰膏
作用:祛腐生肌。适应症:各种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促进伤口愈合。规格:50g/盒。用法:外用,或遵医嘱。
·保元肠疡灵冲剂
作用:补益脾胃,涩肠止泻。适用证:虚证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 直肠炎。规格:10g×10包×1袋 用法:口服,每次10g,每天3次。
贺执茂,主任医师,教授,国家重点肛肠科学术顾问、全国肛肠学会顾问、湖南省名中医、湖南省劳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二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多年来从事中医外科、嗣后专事肛肠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先后任外科副主任、肛肠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肛肠病杂志》、《湖南中医杂志》等四家杂志编委。从医39个春秋,致力于传统中医诊疗肛肠疾病的继承和发扬,能将中医治疗肛肠疾病的经验和现代外科手术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治疗风格,尤其对痔疮、肛瘘的术式和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先后改进了传统的痔结扎疗法、肛瘘挂线疗法,使痔瘘手术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地向前迈进一步。较早在国内提出了内痔术后大出血及痔瘘术后并发破伤风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具普遍指导意义。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科研成果获奖9项。
谢力子,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兼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及长沙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河北中医杂志特约编委。先后培养出中医外科肛肠专业硕士研究生9名;副主编及编委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负责研究的“防治痔术后并发症的药物及制备工艺”2000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作为临床主研人员之一,参与了三类新药“痔宁片”的研究开发。先后获省级科研成果4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3项;在中西医结合疗法及中医传统疗法诊疗肛肠各种常见及疑难疾病有很深的造诣。
何永恒,主任医师,教授,国家重点肛肠科学科带头人、全国首批肛肠学科名专家、全国肛肠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十一五”重点专科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协作攻关组副组长、全国“十一五”重点专科肛瘘协作攻关组副组长、全国“十一五”重点专科直肠脱垂协作攻关组委员、湖南省肛肠学会会长。擅长运用中医传统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手术治疗大肠肛门的各种疑难危急重病,如肠癌、痔瘘、肠道息肉和息肉病、肠炎、便秘、小儿肛肠病”等。“手术+中药”的治疗方法,更是屡获良效,医患齐赞,从而医名远扬。
熊之焰,主任医师,教授。1984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中医临床系,获学士学位。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湖南省医疗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多年来从事肛肠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撰写著作5部,主持参与科研课题8项。擅长运用中医特色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肛肠科的疾病,手术操作熟练、精湛,特别是对肛裂、肛瘘、慢性肠炎、习惯性便秘等专科疾病有深入的研究。
王真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肛肠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兼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等职。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参与科研课题4项,参编专著6部。擅长肛门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脱肛、直肠息肉、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肛门瘙痒、肛门尖锐湿疣、便秘、便血、溃疡性结肠炎等肛门直肠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手术治疗,临床经验丰富,医学理论扎实际,医德医风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