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禄初(1930-1999),湖南省双峰县人,17岁时从本县名医王纯典学习。于1953年9月参加本县沙田区联合诊所,1957年秋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湖南中医药大学前身),毕业后于1958年秋分配到省立中医院伤科,从名医张紫赓医师学习,尽得其真传。1959年9月-1962年7月,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学习三年,技艺再得大幅精进。
继赓后担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成立湖南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并任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在继承和发扬张氏学术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
从医五十余年,奉行救人免残,强调功能,强调治筋为指导思想,在治疗中以顺筋松筋,巧力接骨为上;重筋肉于复位、固定、活动中的作用,即治骨不伤筋,治筋以束骨之筋骨兼顾之特点。主张骨折早期以肌肉精力收缩为主,中期节动为主,后期肢动为主。并主张三五日或五七日解夹诊治,予内服药、按摩、敷药之法相互结合,以达气血通利、外伤平和则内安之效。他还认为“百病好医,心病难治”故着重于“解忧除烦,宁其心神,增其意志,配合治疗”,此为医患结合之要点。
詹经山(1931-1993),湖南省常宁县人,伤科名家詹镇川之子。其自幼随父学医,是“詹氏骨伤”第四代传人,其父詹镇川曾治愈宋美玲骨折疾患。湖湘骨伤素有“南詹北张”之称,其集“詹氏骨伤”与“张氏骨伤”特长于一身,融合贯通“南詹、北张”两大学术流派之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正骨特色,用于临床效如桴鼓。
1956年工作于常宁县松柏卫生院,1959年调至衡阳专署中医药研究所,1964年调至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骨伤科,拜张紫赓为师。
他在发扬传统中医骨伤科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理论,创造性撰著了骨伤科病因学,并挖掘失传的理经刀挑拨疗法的理论总结,理论探讨其曾祖父顺庭公秘传的疏经术,临床撰著了《秘传经络疏导疗法》和《治疗100种常见疾病手册》作为伤科普及本,成功研制具有特殊性能的经络疏导探测仪和治疗仪。
他一生克己利人,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带病也要坚持工作,躺在病床上给病人治病,并教育后代要“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行医要以德为重,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张茂珍(1930-2007)湖南省宁乡县人,13岁从当地张乾佑学医。1951年参加当地联合诊所,1956年3月到湘潭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半年结业,9月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立中医院(即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同年6月张紫赓父子调来医院创建伤科,安排到伤科从赓学习。
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科副主任、门诊部主任,全国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会委员,中医学会湖南分会外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从医60余年,尤精骨伤科。医德高尚,讲究实效,辨证精确,处方用药严谨,手法准确轻巧,正确应用望、闻、问、切、触摸、量比对照一丝不苟;对一些疑难复杂的伤型,探隐索微、权衡机变、法古而不泥,独有创见,自成一家。
临床上他传承创新,不断研制中药配方,如消炎散、风湿骨痛酒等,广范运用于临床,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发表了《四虫汤加味分型治疗关节慢性劳损》《中医伤科骨折三期分治的临床用药》等论文十余篇,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后继人才。
孙达武,(1933-今),湖南省石门县人,自幼从父学医,尽得家传,又从当地毛世新医师继续学习。1956年春参加子良区联合诊所,1958年春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立中医院伤科,拜伤科世家张紫赓先生为师,随师行医多年,得其衣钵。
孙达武勤求古训,整理骨伤科方药病案,吸取各家之所长,博览历代正骨医家之著述,兼攻现代骨科学理论与技术,从中取其精华,使传统医学理论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湖湘张氏骨伤学术思想。
曾任湖南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撰写了《骨伤发展史》《正骨十法》等十余部著作。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从教五十年“春华秋实奖”,获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医药学术发展成就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十大骨伤名师”称号,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为湖南省骨伤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今,虽年逾九十仍坚持每日门诊、带教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贡献社会,服务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