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及治疗

发布日期:2022-06-08      

息肉,泛指一切空腔脏器向腔内突出和隆起的病变。(通俗讲就是空腔脏器里面长了肉疙瘩)。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的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以直肠部位发生最多,乙状结肠次之。发病年龄除家族性和幼年性息肉可见于青少年外,一般多见于50岁以后中老年,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属中医学“肠瘤”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由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致使湿热内生,湿邪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下注大肠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导致脾胃运化功能不足,湿邪内生,下注大肠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过度,忧思不解,郁结伤脾,脾气不行,水湿不化,津液凝聚成痰,痰气郁结于大肠,化生息肉。

病因:1.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者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提示大肠息肉可能与饮食习惯相关。2.感染因素:肠黏膜受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导致肠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形成息肉。3.遗传因素:多见于家族性息肉病。4.物理刺激:长期干硬的粪便或便中异物对肠黏膜的刺激或损伤亦可导致息肉发生。

根据病理类型可将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最常见的类型)、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临床表现:大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早期可无任何症状。

1.  肠道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2.  便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或仅有粪便潜血阳性,或黏附于粪便表面,出血量一般不多。

3.  脱出:低位直肠息肉若蒂部较长可脱出肛外。(需与内痔相鉴别)。

4.  其他:多发性息肉病程较长,如长期慢性的出血可引起贫血、消瘦,儿童可以导致营养不良及发育迟缓。如息肉较大时,还可引起腹痛、便秘、腹泻及排便习惯的改变等症状。

高危人群:1、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肠息肉者;2、长期生活在息肉多发地者;3、长期食用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食物及油炸食物等;4、年龄大于50岁;5、有相关疾病,如肝硬化、乳腺癌等。

治疗原则:肠息肉一经发现,多应及时切除。根据息肉大小、部位、数目、有无癌变等情况,治疗方法各有不同。经内窥镜摘除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首选。

作者:马亚波 编辑:何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