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烟草,拥抱健康

发布日期:2024-06-13      作者:吴阳洋       编辑:陈安妮

世界无烟日来源于198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6届吸烟与健康国际会议,会议上建议将节日定为每年的4月7日,并从1988年开始执行,但从1989年开始,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因为第二天是国际儿童节,希望下一代免受烟草危害。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烟草危害是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烟和二手烟问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布的《剧毒物品品名表》中,尼古丁亦属于A级剧毒物,编号A2045;如进行静脉注射,50毫克(mg)的尼古丁足以夺取一个成年人的性命。实现世界无烟无疑需要人类对“吸烟无好处”、“烟草是毒品”的事实真相达成一致共识。

2024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活动的主题为 “保护儿童免受烟草商侵扰”,要求烟草业停止以青少年为目标销售烟草产品。

一、吸烟的危害

(一)对自己

损伤口腔

焦油等有害物质以较高温度损害娇嫩的口腔粘膜,增加口腔癌风险。吸烟还会使口腔粘膜处于缺氧状态,厌氧菌增多,导致牙龈牙周疾病。

损伤呼吸系统

焦油、重金属等经常刺激肺泡壁,引发各种呼吸疾病;一个经常吸烟的人,用不了几年肺部就会变成黑色,时间长了肺脏功能会逐渐下降:长期不节制,大量致癌物质可诱发肺癌,全球三分之二以上肺癌死亡是由吸烟所致。

影响消化系统

吸烟对消化系统也有影响,可以增加胃酸的分泌,同时还能抑制胰液分泌碳酸氢钠,增加胃的酸性负担,容易诱发溃疡。

影响神经系统

尼古丁被吸入10秒就可到达脑部,「魅惑」大脑对其上瘾;一氧化碳、焦油等会加速脑部血管的动脉硬化,增加中风(脑梗或脑出血)的风险。

(二)对他人

被动吸烟者所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主动吸烟者低,主动吸烟者吐出的冷烟雾中,焦油含量比吸烟者吸入的热烟雾中的多1倍,苯并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据国际性的抽样调查证实,吸烟致癌患者中的50%是被动吸烟者。吸烟家庭儿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比不吸烟家庭为多。
吸入许多有毒物质,如苯、烟碱、甲醛等,可以引起鼻、咽喉和胸部的刺激以及呼吸闲难、咳嗽、打喷嚏、红眼和流泪、鼻涕、头疼、头晕、恶心和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更容易发生婴儿猝死综合症,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影响儿童的身高发育和智力发育。

二、戒烟的好处

1、戒烟可改善听力和视觉癌症、心血管疾病、牙科疾病……全世界每年有超过800万人死于吸烟流行病。其中超过700万人吸烟或曾经吸烟,约120万人不吸烟,但无意中吸入二手烟。美国《发现》月刊网站近日发表题为《戒烟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文章,介绍了戒烟后,身体和生活会发生的种种“美好变化”。

2、戒烟让肺不再“气喘吁吁”。文章指出,当不再吸烟时,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肺部。曾遭烟草烟雾中的毒素麻痹和破坏的气管黏膜上的毛发状微小凸起物即纤毛会重新生长。健康的纤毛来回摆动,把黏液扫进胃中,消灭酸性胃液中的微生物。有缺陷的纤毛会导致黏液在气管内积聚,导致了气喘咳嗽。黏液中的病原微生物会不受控制地复制,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然而,这种风险在戒烟短短一个月后就会开始降低。

3、戒烟让牙口变好。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让我们口腔黏膜中的上皮细胞接触尼古丁和芳香剂,会导致一半以上的细胞在短短3天内死亡。放弃烟草或电子烟产品可以改善牙龈组织的血流,确保细胞获得生存所需的足够营养。这样做还能使免疫细胞进入感染区域,在一年后能降低罹患慢性牙龈疾病的风险。

4、不吸烟能延寿10年。文章指出,许多人说,戒烟后难以集中精力,轻度失忆。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尼古丁能够刺激海马体--大脑中参与学习和记忆区域中的神经递质释放。戒烟最初数周,信号传输减少会让人感到然和懒惰。这些戒断症状以及食欲增加和失眠,会在第三天达到顶峰,持续时间可长达4周。好消息是,一旦越过这个门槛,发生的身体变化只会让人感觉良好。

除上述好处外,戒烟还让心率下降、血压降低,在两年后导致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50%。由于减少了与烟草中数种致癌化学物质的接触,所有种类癌症,尤其是肺癌的风险大大降低。如此人们可能活得更久,因为不吸烟者的寿命平均而言要长10年。

三、如何科学戒烟

1、制定戒烟计划,逐渐减少吸烟次数,循序渐进戒烟。

2、扔掉打火机、烟灰缸等吸烟用具,减少“条件反射”

3、进行心理暗示,时常提醒自己正在戒烟,同时不要去酒吧等吸烟较多的娱乐场所。

4、戒烟期间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健康饮食,规律作息。

5、烟瘾来时,可做深呼吸,或咀无糖口香糖避免用零食代替香烟。

6、告诉朋友你已戒烟,不要给你递烟,也不要在你面前吸烟。

7、尝试写戒烟日记,写下戒烟想法和理由,随身携带,以便时时提醒,

8、加强体育锻炼,在缓解精神压力的同时转移吸烟注意力。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