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不可忽视的“隐形治疗”

发布日期:2024-12-04      作者:刘艳       

对于危重病人而言,生命支持设备、药物治疗和手术可能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营养支持同样是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营养不仅有助于维持生命体征,还能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加快康复过程。那么,什么是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一、危重病人为什么需要特殊的营养支持?

危重病人在生病期间常常面临以下挑战:

1. 代谢需求增加:

重症状态(如感染、手术创伤、脓毒症)会引发高代谢,身体需要额外的能量和蛋白质来修复组织和维持基本功能。

2. 消化吸收障碍:

病人可能因胃肠功能受损、意识不清、使用呼吸机等原因,无法正常进食。

3. 营养储备消耗过多:

长时间不能正常进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削弱免疫系统,影响伤口愈合和感染控制。

因此,危重病人需要通过营养支持弥补日常饮食不足,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治疗的挑战。

二、营养支持的主要形式

1.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适用情况:胃肠功能正常或部分正常,但病人无法通过口腔进食。

方法:通过胃管或肠管直接将营养液输送到胃或肠道。

优点:利用消化道功能,维持肠道屏障,减少感染风险,是优先选择的营养支持方式。

2.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适用情况:胃肠功能严重受损或完全丧失,如肠梗阻、肠穿孔等。

方法: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要严格无菌操作。

3. 口服营养补充(Oral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ONS)

适用情况:部分危重病人恢复后能进食,但进食量不足以满足需求。

方法:补充高蛋白、高能量的营养制剂,如液体或粉末状营养品。

三、营养支持的核心原则

1. 个性化评估:

每位危重病人的营养需求因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而异,必须由专业医护团队评估后制定方案。

2. 早期介入:

当病人进入危重状态后,应尽早启动营养支持,通常在24-48小时内开始,以预防营养不良。

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如果不可能再考虑肠外营养。

3. 合理搭配:

营养支持不仅关注热量供给,还需平衡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营养素,确保全面支持代谢需求。

4. 逐步过渡:

病情好转后,应逐步从肠内或肠外营养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消化道负担过重。

四、营养支持对危重病人的重要作用

1. 促进免疫功能:

足够的营养供给能增强病人抵抗力,减少感染的发生和加重风险。

2. 帮助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高蛋白和特定氨基酸(如谷氨酰胺)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对术后康复尤为关键。

3. 稳定代谢和维持器官功能:

科学的营养支持能帮助调节体内炎症反应,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

4. 缩短住院时间:

营养状况良好的病人通常恢复更快,从而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五、家属在营养支持中的角色

1. 信任并配合医护团队:

营养支持需要专业评估和调整,家属应尊重医生建议,避免擅自更改病人的营养方案。

2. 关注病人的舒适感受:

鼓励病人表达对进食方式的感受,帮助缓解他们的不适情绪。

如果病人恢复后逐渐可以自主进食,家属可协助准备软烂、易消化的食物。

3. 心理支持:

病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的食欲和营养吸收,家属的关怀和陪伴非常重要。

六、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1. 营养支持≠单纯补充热量:

营养支持的目标是全面满足病人的代谢需求,而不仅仅是增加能量摄入。

2. 不宜强求快速“补营养”:

初期应以少量、逐步过渡为原则,避免加重胃肠负担或引发并发症(如再喂养综合征)。

3. 重视监测与调整:

病情变化可能导致营养需求改变,需要定期评估并调整方案。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