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预防流感可试试汤药和按摩

发布日期:2016-07-29      

感冒发热,要合理使用抗生素

连续几日气温骤然下降,导致感冒、发热病人增多。其中儿童、学生感冒发热人数翻番。儿科主任殷旭告诉记者这段日子孩子感冒为病毒性感染居多,容易反复,不少患者用药后几天内仍反复发热,家长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有家长不断要求医生打针挂水,但有的见效较慢。

4岁的琪琪发烧四五天了,打过抗生素,体温降下去,没多久又升上来,反复好多次。琪琪妈妈非常担心,找到殷主任想试试中药的效果。殷主任说,孩子是病毒性感冒,不可能药一到热度马上退下去,只要不并发感染,家长不必过于担心。殷主任建议孩子多喝水多休息,同时开了几副疏风散热的药,孩子一点点排汗,热度慢慢退了下去,再也没有反复。

“许多家长有个认识误区,孩子热度一高就催着医生打抗生素,其实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只是起到防止感染的作用,不是治疗病毒性感冒的良药。”殷主任告诉记者,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孩子有副作用,孩子感冒应到医院检查,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另外感冒时间长短与病毒轻重及本身抵抗力有关,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考虑到最近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如果孩子感冒数天后高热仍然持续不退,出现咽痛、烦躁、咳嗽、气急等症状,那就必须进行胸片、咽拭子培养等进一步检查,及时予以中西药物治疗。

预防流感,这几个方子可试试

殷主任介绍,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付流感最好的办法还是预防。

未病先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随着气候温度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并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饮食上,要做到有节、适时、适量,少吃或勿吃油腻、厚味、刺激食品,多吃水果蔬菜,使脾健胃和,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起居要有规律,适量运动,既可保持充沛体力,又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对于平素体质较差、容易感冒生病的孩子,可根据其体质的不同,分别予以中医调理,但必须请医生诊断处方。殷主任建议,在冬至前后,4周岁以上的孩子,平素体质较弱的,可服用膏方调补,效果良好,而一般的孩子可以用内服汤药、按摩的方法以强身防邪。另外小孩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佩戴中药香囊。殷主任介绍,把香囊戴在胸前,通过中药成分散发,在口鼻周围就可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其吸入人体后,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避邪气、调机能、促食欲的作用。

殷主任还介绍了几个简单易行的汤药方子,普通家庭都可以煎服。

药方1:藿香6克、苏叶6克、金银花10克、生山楂10克。清水煎,约15~20分钟,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0毫升左右,服三至五天为宜,此方具有疏风清热消积之功效,适合体质偏热的儿童。

药方2:葱白15克,白萝卜30克,香菜3克。每日一次,煮沸热饮,约120毫升,此方具有疏风散寒消积之功,适合体质偏寒的儿童。

药方3:薄荷3克,带皮鸭梨1个(削皮),大枣6枚(切开去核)。每日一次,煮沸热饮,约120毫升,此方具有散热生津和胃之功,适合体质偏热和少食的孩子。

给孩子按摩,也可提高抵抗力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按摩,较常见的穴位是足三里,即外膝眼下方大约孩子四手指并拢的距离,用拇指端按揉穴位,每天50至100次。殷主任告诉记者,在几千年对疾病的摸索和治疗过程中,医者发现按揉足三里跟吃老母鸡有同样的功效,而且还不上火。所以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

或者给小儿捏脊,即让小儿俯卧,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在孩子睡前捏5至7次。手法宜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具体操作时可用一点爽身粉,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坚持1至3个月。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腹和肠胃的生理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孩子的抵抗力,还有助于改善孩子的睡眠。

殷主任强调,对于流感,家长们既要引起重视,又无需谈之色变,首先应坚持预防为主,其次要做到有病早治。孩子出现感冒症状后,应及时检查,并予以治疗。特别是非感染性或病毒性感冒,中医根据感邪寒热的不同,分别予以疏风散热或疏风散寒的药物,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