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检查助力幽门螺杆菌诊断

发布日期:2024-03-19      作者:袁婉清       编辑:宣传统战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螺旋状、有鞭毛的微厌氧菌,主要生活在人类胃的幽门黏膜中。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幽门螺旋杆菌收录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有些人可能会问:一个小小的幽门螺杆菌是怎样让我们生病的呢?

幽门螺杆菌并不是靠直接破坏胃黏膜导致病变,而是通过繁殖引起胃内酸度降低,使原来不能在胃内存活的细菌得以生存并破坏胃黏膜,然后胃酸腐蚀正常组织。久而久之,胃黏膜损坏,生成胃溃疡,长期反复病变,严重时导致癌变。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常觉腹部不适,如胃痛、胀气等身体变化。

有了不舒服,我们就会去医院看病。医生又是如何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呢?

目前,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

非侵入性检测中最常见的是碳13/14呼气实验,这项检测很多医院都已经作为常规体检项目进行,具有操作简单、性价比高等优点。

若只是作为体检项目,呼气试验具有极高的优势,但若是已经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呼气试验具有局限性,它无法对HP的定植部位进行检测,且对休眠状态的HP可能会有假阴性结果。这时候,使用病理学检查方法对HP进行检测则更为精准。

病理学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测的范围。主要是通过对内窥镜检取下的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技术处理和病理学诊断,从而判断其是否有HP的感染。

常规的苏木素-伊红染色,并不能看清胃黏膜下的幽门螺杆菌,目前病理科常用的检查方法有Giemsa染色、银染、亚甲蓝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Giemsa染色和亚甲蓝染色都是特殊染色,都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优点,但在染色后,HP的颜色与组织背景颜色极为相似,需有足够经验的诊断医师在高倍镜下辨认。且结果受炎症程度、菌体密度和菌体活跃程度的影响较大。

银染检测中,附着在菌体上的银染颗粒呈棕黑色,背景呈棕褐色,虽易区分,但常因银染颗粒太多,与菌体混在一起,造成假阳性结果。除此之外,银染还存在配制繁琐、需要严格把控染色时间、染色过程中需要使用水浴箱、染色时间较长以及试剂不稳定等缺点。

免疫组化染色是通过HP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组织中HP抗原成分,阳性着色包括菌体以及菌体成分。免疫组化阳性着水平要求阳性部位为棕褐色,背景呈蓝色,所以染色结果对比鲜明、容易观察,特异性及准确度高,医师判读简单方便。多项研究表明,免疫组化染色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率均高于HE、Giemsa染色、银染和亚甲蓝染色,均可达98 %以上。另外,在显微镜下,病理医师除了可以直接观察到幽门螺杆菌,还可以为不同类型胃黏膜病变做出诊断,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病理学检查对HP检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大批量胃黏膜活检的HP检测,免疫组化法更值得推荐。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