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嗲嗲,今天觉得好些了吗?还是要多吃点东西,增强营养,才能好得更快……”“娭毑放心,您现在没有发烧了,昨晚睡得怎么样?”1月13日早上8点,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刘叶辉主任带队查房。走到每一位病友床前,他都细致查看并询问其恢复情况。
刘叶辉为病友听诊
“医生好,搭帮(长沙方言:感谢)医生同志了,你们真的了不起……”90岁高龄的黄嗲嗲在陪护的帮助下,缓缓从病床上坐起来,双手合十感谢医护团队。
看到两位家属正在为一位病友有节奏地拍背,刘主任爽朗地笑道:“这个‘俯卧位通气’做得真不错,要表扬!”家属宁女士说,这都是护士们“手把手”教的,今天老爸状态很不错,咳嗽咳痰少了许多,多亏了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
“新十条”发布后,社会面感染人群大幅增加,抗疫重心从“防”到“治”转变。我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大都是脑出血、脑梗、中风等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抢救室和ICU一直是饱和状态,患者救治难度和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均明显增大。在全体医护人员都感染的情况下,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坚守岗位,携手救治每一位患者。截至1月13日,科室共收治了72位新冠重症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方式,大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有十余位患者陆续康复出院。
每天早上7点半,刘叶辉主任就到了科室。他不仅要带领医生护士查房,指导救治每一位患者,还要兼顾急诊手术、门诊、教学以及全院会诊工作,即使下班回家也绷紧一根弦,时刻准备着回医院抢救患者。他说,要对得起这身白大褂。疫情“大考”面前,大家没有一个人退缩,相互支撑和鼓励,与患者共度难关,这个有爱、有担当的团队让他倍觉欣慰和感动。
神经内科团队每早都会进行业务学习半小时
省中医院“神内”战队,白衣为甲,淬火弥坚!
在“神内”病房
这样的“生命奇迹”层出不穷
1月8日,有脑部巨大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72岁的胡嗲嗲因突发昏迷,呼吸困难,氧饱和度低于70%,入住神经内科。综合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CT提示病毒性肺炎,双肺胸膜下多发斑片状影及磨玻璃影,命悬一线。
刘叶辉主任及田小华护士长立即组织抢救,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规范的镇静、营养、器官功能支持。护理团队每天为其行俯卧位通气,同时运用中药进行醒脑开窍、化痰,西药抗感染、抗病毒及抗炎、止咳化痰、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治疗,胡嗲嗲病情明显好转,逐渐恢复清醒状态,呼吸平稳。目前,已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准备择期进行手术治疗。
神经内科救治场景
长期居住在养老院的李娭毑年逾九旬,有冠心病、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基础疾病,因精神差、食欲下降伴咳嗽于1月3日来院就诊。CT结果显示其双肺已经白了2/3,核酸检测阳性,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I型呼吸衰竭。
入院后,副主任医师陈聪伶、医师秦甜及时为其上呼吸机维持呼吸,经及时抢救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李娭毑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第3天便脱离了呼吸机,可鼻导管吸氧,氧饱和度也维持在95%以上。“感谢你们将我妈妈从那么严重的情况下抢救过来,为你们点赞!”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感激不尽。
31岁的刘女士新冠病毒感染后出现神志不清、呆傻嗜睡且不会言语、上厕所也无法自理,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科室团队给予抗病毒、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得以改善,出院时恢复到正常状态。
45岁的动静脉畸形患者王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在湘西家中突发脑出血,在当地医生建议下转至我院神经内科。刘叶辉主任和严杰医生、王晓艺医生为患者进行了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手术,患者术后状态良好,于近日痊愈出院。
79岁的卞娭毑原本就有“Ⅳ期压疮”,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很快进展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一度降到45%。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为其积极治疗后,娭毑第二天氧饱和度好转,改由高流量无创呼吸湿化治疗,后又改为普通鼻导管吸氧,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9%以上。陈聪伶坚持为其进行中药治疗,未行胸腔穿刺引流,几天后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娭毑病情稳定后,转入医院创面修复科进一步治疗。
汪嗲嗲有肺结核、糖尿病、高血压病,常年咳嗽喘息,家中自备氧气吸氧。入院时,因新冠病毒感染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83%,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呼吸衰竭,病毒性肺炎。
在刘叶辉主任的指导和管床医生李玲及全科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为汪嗲嗲进行高流量氧疗,俯卧位通气,积极行抗感染、抗病毒、抗炎及止咳化痰平喘,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治疗。
李玲在为病人测血氧
目前,汪嗲嗲咳嗽气喘等症状明显缓解,可鼻导管吸氧,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其儿子激动地表示:“省中医院的医生护士都好有责任心,每天都会来看病人很多次。不仅管床医生,其他医生来查房或是路过,也会来询问下我父亲的情况,真是仁心仁术,我们的大救星!”
超负荷工作,超高的口碑
背后是“神”之战队
护士长田小华,上个月13号支援重庆抗疫回来就一直在岗。感染之后她高烧到41℃,只休息了一天。她每天早上6:50就出门,连续上班近1个月,既要忙临床工作,又要统筹协调各种事务,几乎都是晚上8点多钟才到家。
田小华在准备治疗设备
“白班上成了晚班”,原本就小巧玲珑的她又累瘦了一圈,更显憔悴。老公工作经常出差,家中10岁的女儿全由体弱多病的老人照顾。“妈妈,你今天能早点回家陪我下象棋吗?这个周末能休息吗?”谈及女儿常对自己提出的小小心愿,她不禁湿了眼眶。
为了使危重症病人尽早服上中药,副主任医师陈聪伶亲自去药房取药,亲手为患者煎药。有些老人神志不清抗拒服药,他经常是一边轻柔地劝抚,一边温和地给他们喂药。“陈医生,真是辛苦你了!”许多病患的家属纷纷为他点赞。
陈聪伶在查看病人病情
陈聪伶负责的患者中2/3都是病危或病重,他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查房,危重患者隔1-2小时查看一次,及时了解其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每天从早上上班开始,他就忙得不可开交,走路都是一路小跑。经常凌晨才下班的他,一周也与两个孩子照不上几次面,答应陪孩子们去生态动物园看熊猫的计划只能一再延迟。
副主任医师叶海敏的爱人张鹏是省中医院针灸科的一名援藏医师。她感染新冠的那几天,和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在家“相依为命”。娘俩都“阳”了,互相“隔离”在不同的房间。半夜迷迷糊糊中醒来,她不放心儿子,悄悄去查看孩子的情况。第二天清晨,刚刚退烧的儿子给她端来一杯温水。返岗后,繁忙的她没有时间接送儿子上课外班,儿子懂事地说:“妈妈你放心,我自己去就行。”
叶海敏与患者家属沟通
副主任医师李玲是科室的高年资医生,从上个月中旬到现在始终坚守在临床;主治医师秦甜感染新冠后,症状最重的那几天依然坚持值班收治患者;精心筹划的婚礼也只是简单举办一下,第二天就回到病房投入紧张的工作。总住院医师李文娟还在哺乳期,爱人远在浙江的部队工作,她不分昼夜地处理全院的会诊、转运、陪检、抢救等工作,只能将几个月大的孩子交给保姆照顾。她们说,工作虽然累,但十分有意义,看着很多患者一天天好起来,由衷地开心和欣慰。
秦甜(右)与中心ICU总住院医师程鹏飞沟通患者情况
“向老师,帮我一起插个胃管”“向老师,帮我给打个留置针”……每当护士妹妹向主管护师向莉求助,她们的“主心骨”向莉总是毫不犹豫地答应:“好的,我马上就来!”每天早晨她一来就帮着药班配药,协助新人护士处理各种事情。感染后一直没有完全康复的她每天咳嗽不止,还打趣道:“咳得我心肝脾肺肾都要出来了!”护士妹妹们总说:“向老师您可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一定要快点好起来呢!”
工作中的向莉
“00后”男护士罗鹏、黄楷雄曾参与援藏和援沪。从方舱到病房,抗疫的“战场”变了,但他们的初心不变,在互帮互助中,大家都咬牙坚持了过来。“患者和家属都挺理解我们的不易,经常关心地问我们有没有按时吃饭,要我们注意休息,真的非常暖心。”
白衣为甲,淬火弥坚!我院神经内科医护团队迎难而上、团结一心、医患携手,受到病友们的高度认同。
文/何穰 图/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