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使用呼吸机、人手一本内科书、脖子挂上听诊器......2022年末长沙,在这个飘过小雪的冬天,医院的外科医生们正在经历破茧成蝶般的“转行”,而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直面新冠。
随着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的来临,医院面临的医疗救治压力剧增,在扩增救治病区,增设呼吸科、ICU病房的同时,我院也允许外科打破“专病专科专治”的传统界限,全面收治内科新冠感染患者。
外科医生们何去何从?
有人坚守在原科,在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迅速上岗,开始收治新冠患者;有人前去支援呼吸内科、ICU、急诊科、发热门诊等一线病区,主动靠近“风暴”的最中心。来自骨科的林少如和曾朋便是其中的代表。
林少如:坚守在“外”
林少如是我院骨伤三科(关节骨病科)的一名主治医生,在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前,他的日常工作基本围绕查房、做手术、写病历......日复一日地繁忙且有序。
但“新十条”后,在重症高峰猝不及防的冲击下,医院、医生和病患都被裹挟其中,相比三年前,他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林少如的手机不断接到曾经手术台上的病友打过来的电话,他们或是自己的家人感染了新冠后,纷纷向林少如询问骨伤科的床位事宜,甚至还有愿意自带呼吸机也要住院的患者。
2022年12月28日,林少如拨通了自己曾经管床过的病友的电话:“科室开始收治新冠患者了,你们收拾一下就过来吧。”这样的对话在这天出现了四五次,与他当天收到的一则通知有关。
这一天,我院医务部在医生工作群里发布了一则通知,内容关于允许医院外科打破“专病专科专治”的传统模式,全面收治内科新冠感染患者。林少如很快想到之前联系过自己的病友,他们大多是普通型且无严重急需处理的内科合并症患者,但可见肺炎表现的CT结果让他们面临着感染情况随时恶化的可能性,“只有住院才能让他们放下心”。
在通知发布第一天,林少如就收治入院了5名新冠感染患者。截至目前手上负责的患者已经有19个,相比于过去主管的10个患者,工作量成倍增加。尽管医院给每个外科科室都安排了「危重症患者」对口帮扶指导的内科科室,但骨科科室收治的大部分还是普通型患者,很多时候还得“自力更生”。
林少如(右一)和会诊医生张建伟(左一)确认病人情况
每天不停地与患者沟通、下医嘱写病历、遇到疑难病例请求内科会诊、在工作和吃饭的间隙捧着《内科学》、最早也要忙到八点后下班......成了林少如这类的外科医生的工作常态。
“亲力亲为”是林少如对待所有病友的职业态度。2022年12月29日,当得知曾找自己做过3次关节手术的病友——76岁的赵娭毑,将因新冠感染、昏迷不醒再次入住我院时,林少如早早便在急诊科前坪10℃下的寒风中等待,并在后续密切关注赵娭毑的身体状况,令赵娭毑和她的家属们感动不已。在急诊科、ICU轮转渡过难关的赵娭毑在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后转入了林少如所在的骨伤三科,肺部情况现已大部分痊愈,即将出院。林少如和家属们互相打趣:“第四次在医院见面了,希望没有下次了。”
林少如鼓励赵娭毑好好休养
“如潮水般涌来”的病友,让科室医护人员忙得连轴转,林少如连续工作的时间,最长达到了30小时,半夜回家、清晨交接班,更是常态。
1月9日中午,他顾不上休息,连饭都来不及吃,紧赶着把一名急需拍CT片的病友送到了放射科。做一次CT大概需要5分钟,趁这个间隙,林少如在CT室外的飘窗窗台上躺下,侧身蜷缩着,左臂弯曲枕着头。原本想小憩一下的他,立马就响起了轻微的鼾声,真正的“秒睡”。这一幕,被恰巧经过的同事用手机拍了下来。同事说,真的很感动、很心疼。
放射科刘文浩供图
“他这个人就是干到极限就休息一下”是同事对他的描述
“相比于呼吸科、ICU、心血管内科等一线科室,我们已经算是‘很轻松’了,至少科室是在我们基本都‘阳了’后才开始大规模收治新冠患者。”林少如表示。
但“缺人”确实是内外科共同面临的难题。通知实行后,为全力保障新冠感染患者救治工作,骨伤三科积极统筹,抽调了黄永松(前往发热门诊)、杨振武(前往呼吸二科)、姜雄(前往ICU)3名医生去往最前线参与新冠救治工作,也在科室预留了一部分病床用来抢救急危重症的骨科病人。新冠救治绝不放松,骨科手术绝不放下,有限的人手如何激发出双倍的能力,步履不停的医护们或许能给出答案。
曾担任过1年ICU总住院和1年急诊医生的林少如对内外科急危重症的临床救治有着一些经验,也因此被科室同事评价为“内外”兼修,但“自己之前还是更擅长做骨科手术,也从未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过新冠患者,内科特别是中医辩证和用药复杂,要学习的还很多,一点也不能出错”。对此,林少如能做到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熟读国家发布的新冠诊疗方案,了解新冠病人的诊断标准、临床分型、治疗药物及适用人群。
林少如给患者指导康复
当林少如在医院内奔走,时不时有已经近康复出院的病友向他打招呼,“主动汇报”自己最新的情况,看着他们较入院的状态越来越好,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曾朋:“外”在支援
“腿这里还不舒服吗?膝盖这样有没有好一点......”在呼吸二科的日常查房中,曾朋在病房内耐心询问一位新冠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膝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友。86岁的刘嗲嗲因新冠感染入住病房,入院时新冠的不适交织着多种基础疾病,使他的腿疼痛不已。在采取了多种内外兼治的中西医疗法后,刘嗲嗲的腿部疼痛和新冠症状都缓和了不少,预计下星期可以康复出院。
曾朋给患者做身体检查
“骨科疾病这方面还算是我的老本行了。”曾朋是一名来自骨伤二科(脊柱科)的主治医师,和林少如一样,常年战斗在外科临床救治一线。疫情肆虐的3年内,他多次向组织递交了支援外地的“请战书”,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3年后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这么突然的情况下,以骨科医生的身份参与到内科抗击新冠的战斗中。
12月30日,医院各个外科科室收到了开设呼吸二科并紧急抽调人手支援的通知,当时正值曾朋所在科室医生普遍“阳性”的高峰,人手紧缺,支援意愿强烈且“活蹦乱跳”的曾朋便主动请缨前往一线。
“终于轮到我了”,这是曾朋当时的第一想法。
接到通知的当天下午,医院对外科抽调的医生进行了紧急培训,重点讲解新冠感染救治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经验。尽管曾朋在大学时接触过内科学课程,也一直有通过新闻报道关注新冠这一呼吸系统疾病。但当真正站在呼吸二科的病床前,他发现,“自己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
“大学时的书本知识是比较基础和笼统的,也没有详细的对于新冠救治的介绍,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曾朋说。
曾朋在呼吸二科主管着8个患者,“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在科室,曾朋常会跟随在经验丰富的呼吸内科主任彭素娟和副主任医师罗仕德左右不断记录,也试着戴上了在骨科时很少接触的听诊器,按时为病人诊断心率和肺呼吸情况。有时碰上一些合并骨科疾病的患者,曾朋便会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他们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并悉心指导康复。
曾朋(左二)跟随罗仕德在病房查房
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曾朋通常会在微信上“骚扰”三五好友,在线上与急诊科副主任罗柔、现担任ICU二科负责人的祁双林、现担任发热门诊负责人的李鑫、自己在骨科时的好友林少如等互相交流在新冠救治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向经验丰富者取经。
每天忙完科室的工作后,回到家的曾朋会打开电脑观看网上各类有关新冠的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救治手段和研究成果。
跨专业执业的风险很大,曾朋这类被抽调至呼吸科的外科医生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他们对于自己通常是一个“边学习边'打下手'”的定位。曾朋想要“没有差错地做好在呼吸二科的工作”,他常常和同是从骨科抽调的杨振武医生、从胸外科抽调的朱文辉医生及从院感科抽调的段迤腾医生在科室誊写病例,一起忙到晚上八九点。也会督促病友按时吃饭、多做俯卧位通气,“这都是新冠患者治疗阶段很日常但极为重要的事项。”曾朋表示。
曾朋(左)和杨振武在交流遇到的问题
曾朋也希望在呼吸二科这段宝贵的经验能在往后返回骨科后不断指导和督促自己:“内科的工作比自己想像的细致得多,希望自己能把这种态度一直保持在任何工作岗位。”
对于新冠病人的“应收尽收”已经成为医院各科室临床救治的常态,在呼吸二科学习的种种也将成为曾朋日后开展医疗工作的“指南”。“在这边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能让我在回到骨科后,对合并呼吸科疾病的患者有一个比较初步的处理,不会再束手无策。实在搞不定的话,我还可以请求我们呼吸内科的高手们会诊嘛。”曾朋说。
文/陈安妮 图/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