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起”,“一、二、三、侧”…… 10月中旬,重症医学科的病房里每天都会响起规律的口号声。难道是医护人员在科室进行团建训练?让我们走进ICU一探究竟。
10月10日,53岁的周先生因高处坠落伤被120送入了我院急诊科,经检查确定存在重型颅脑损伤,肋骨骨折,血胸,创伤性ARDS等危重情况,生命危在旦夕。
急诊科紧急为周先生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随后神经外科团队为其进行了急诊开颅手术,术后患者转入ICU继续治疗。因为患者肺部损伤严重,术后持续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氧合情况仍差,家属邀请了湘雅医院ICU赵双平教授会诊,赵教授认为目前改善该创伤性ARDS患者氧合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就是“俯卧位通气”。
但是,该患者行俯卧位通气存在诸多难点:患者体重近200斤,俯卧位通气得靠医护人员徒手摆体位,对大家体力是极大考验;患者肋骨骨折,血胸,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翻转体位时得保证胸廓不受压,保证双侧管路不受牵拉,否则有可能加重肺部挫伤,导致病情加重;患者行气管切开,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俯卧位通气时气道管理非常重要也颇多难点;开颅术后患者俯卧体位可能导致颅内压升高,病情加重,需根据监测的颅内压及时调整患者头颈部体位,才能避免这些副作用。
总之,俯卧位通气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但也会极大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和风险。
做还是不做?“要不你们试一下?”家属给出了有些犹豫的答复。想到这是目前改善患者氧合最可能的方法了,ICU医护人员一致决定“做”,冒险也要试一试。考虑到患者病情特殊,医生团队连夜查找资料,学习其他医院为特殊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经验,护理团队连夜找材料,根据患者特殊病情DIY特制体位软垫。
第二天,大家在床旁把所有流程演习了两遍,并讨论制定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案后,正式开始为患者行俯卧位通气。
为了避免患者胸廓在翻转体位时受压,大家全程都在进行徒手托举,普通患者5位医护协作就行,而我们这次安排了7位医护负责托举患者及摆体位,还有专人负责呼吸机及气道,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CVC等管路。

所有人准备就绪后,“一、二、三、起!”“一、二、三、侧!”“一、二、三、翻!”大家同时喊着整齐划一的口号为患者翻转体位。近200斤的深度镇静患者远比大家预料的要沉,刚一托起患者,所有人就感觉轰然汗出。为了争取时间在有限空间内把各个软垫摆在最合适位置,所有人都咬牙坚持托举着患者。终于体位摆好了,患者身上各个管路也都通畅在位。
“心率渐渐降下来了!”“呼吸平稳些了!”“血氧饱和度上来了!”“太好了!”十几分钟后,ICU响起了大家的欢呼声,每个医护人员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你们甘冒风险、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迎难而上的精神让我感动,为你们的行动力、执行力点赞,为我们的团队骄傲!”出差在外的郑爱华主任在微信群里表扬大家。
俯卧位通气是患者采取俯卧体位进行机械通气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经过高强度的呼吸机支持仍不能维持理想氧合。其机制利用重力作用,增加前胸部的血流量和背部的通气量,改善气体交换。要求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时熟练掌握为患者翻身的技巧和确保翻身时各管理安全。翻转体位时,所有操作者的配合很重要。俯卧位后患者病情的观察,管路的保护及管理,预防压疮等同样关键。
经过连续数日俯卧位通气,周先生氧合明显改善,现已顺利脱离呼吸机,意识好转,转回神经外科继续专科治疗。
作者:罗柔
编辑:何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