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晒养生:阴阳调和的智慧

发布日期:2025-07-10      作者:戴铖 周铁明       编辑:宣传统战部

夏日骄阳似火,紫外线如无形利刃,既考验肌肤的坚韧,也关乎身体的阴阳平衡。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认为夏季阳气外泄,肌肤腠理大开,若防护不当,暑热、湿邪便会趁虚而入,轻则晒伤色斑,重则耗气伤津,累及脏腑。因此,夏季防晒并非简单的物理遮挡,而是一场内外兼修、调和阴阳的养生修行。本文将结合中医智慧与现代科学,为您呈现一套全面而实用的夏日防晒养生指南。

一、中医防晒哲学:护阳而不闭阳,防暑而不伤阳

《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主“火”,天地阳气旺盛,人体亦应顺应天时,适当接纳阳光以助阳气生发。但烈日之下,紫外线如“光毒”侵袭,易灼伤皮肤,耗损阴津。中医防晒的核心在于“中庸之道”:既要避免过度暴晒导致阳气亢盛、皮肤灼伤,又要防止因过度避阳而令体内阳气不足。正如古人所言:“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适度防晒,既护阳又防暑,方能实现阴阳平衡。

二、内外兼修,双管齐下的防晒法

1. 内调:以食养肤,清暑养阴

l 清热茶饮,内外清透:每日可饮玫瑰菊花茶(玫瑰花7-8朵、菊花5-6朵),疏肝解郁、清热明目,缓解因肝火旺盛导致的色斑;绿茶中的茶多酚可增强皮肤抗光损伤能力,晒后饮用更助解“光毒”。

l 食补美白,滋阴润肤: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奇异果、草莓,滋阴佳品如鸭肉、银耳、百合;红色蔬果(西红柿、胡萝卜)中的番茄红素与β-胡萝卜素,可强化皮肤屏障。三文鱼等深海鱼类富含的ω-3脂肪酸,更是晒后修复的“黄金营养素”。

l 药膳辅助,清暑利湿:绿豆粥清热解毒、荷叶粥清心消暑,皆可预防暑热内生。若户外劳作后体倦乏力,可煮“三豆饮”(绿豆、赤小豆、黑豆)代茶饮,利湿解毒,事半功倍。

2. 外护:天然屏障,经络养护

l DIY草本防晒:以人参粉(生晒参研磨)煮水敷面,美白抗衰;或用新鲜黄瓜汁、芦荟胶湿敷,天然成分温和滋养。需注意,敏感肌应先小范围测试。

l 防晒重点:护阳不伤阳:除面部防护外,后脑(汇聚全身阳气之“百会穴”所在)需戴帽遮阳,避免阳气过盛而中暑。颈部、手背等易忽视部位,可涂抹天然植物防晒霜(如含槐花提取物的防晒乳)。

l 晒背养生法:三伏天可选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于树荫下晒背15-20分钟,激活督脉与膀胱经,生发阳气。晒后需涂抹保湿霜并饮用温水,避免津液耗损。

三、夏季防晒禁忌与细节:防微杜渐,顺应自然

l 避正午毒阳:正午(11:00-13:00)紫外线指数最高,此时外出如“以肤迎刃”,尽量在阴凉处活动,或借助遮阳伞、防晒衣的物理防护。

l 忌贪凉伤阳:晒后毛孔大开,切忌立即冲冷水、进空调房或猛灌冷饮。应先阴凉处静坐片刻,待体温平复后,以温水润肤,再渐进式降温。

l 补水有方:出汗多时饮淡盐水或温柠檬水,补充电解质;若渴而心烦,可选麦冬、玉竹泡水,滋阴生津。冷饮虽爽,但易伤脾胃,宜浅尝辄止。

四、夏日养生全攻略:心静身安,脏腑调和

防晒仅是夏季养生的一环,脏腑、情志、起居的调理亦不可缺:

1. 养心静气,以心制火:高温易生心火,心烦气躁时闭目养神,或练习“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内收),意守丹田,自然心静身凉。

2. 清淡饮食,护脾祛湿:忌辛辣油腻,多食苦瓜、冬瓜、莲藕等清热食材;黑木耳、茯苓可健脾利湿,助体内浊气排出。

3. 动静结合,适度运动:晨练可选太极、八段锦,傍晚散步于林间,微微汗出即可,大汗易伤阴。

4. 午睡固阳,事半功倍:午间小憩20-30分钟,可补心气、固阳气,缓解暑热耗损。

5. 情志调畅,怒不过三:夏季肝火易旺,遇怒勿久憋,可默念“心平气和”三秒,以疏解肝气。

五、晒伤急救:中医妙法,速缓灼痛

若不慎晒伤,中医急救法可快速缓解:

l 冷敷降温:绿茶水冷藏后湿敷晒伤处,或用鲜马齿苋捣汁外敷,清热解毒,减轻红肿灼痛。

l 中药膏剂:外涂含黄连、地榆的中药膏,或芦荟胶(需确保无过敏),加速修复。

l 内服调理:饮用金银花露或绿豆汤,严重者可服“玄参麦冬茶”(玄参10克、麦冬15克),滋阴降火。

中医夏季防晒养生,是顺应天时的智慧,亦是内外调和的艺术。饮食滋阴、经络养护、情志平和相辅相成,既抵御紫外线损伤,更滋养脏腑,令身体在炎炎夏日中保持“阴平阳秘”的平衡态。愿您以中医之道,安然度夏,肌肤无恙,身心安康。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