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腌、刺身鱼片……近来,由鲜嫩的淡水鱼制成的“鱼生”,正逐渐成为大众餐桌上的常客。我院医学检验中心副主任、副主任技师喻容提醒,要注意美食背后隐藏着的健康隐患——肝吸虫感染。
近日,一名51岁男性,因反复胃食管反流伴左腹隐痛1个月到我院就诊。经详细问诊发现,患者有长期食用淡水鱼生的习惯,尤其在夏季食用频率更高,其配偶曾有寄生虫感染史。通过粪便检测,患者体内发现了肝吸虫卵,确诊为肝吸虫感染。
喻容介绍,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是一种主要寄生在人体肝胆管系统的寄生虫。其幼虫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鱼虾体内,人们常吃的草鱼、鲢鱼、青鱼、鲤鱼、鲫鱼等均可携带。
感染肝吸虫病后,轻度的可能无症状;中度感染时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重度感染可能导致肝肿大、黄疸,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胆管癌。
喻容表示,寄生虫病重在预防。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易受到感染。如鱼生(刺身),直接生食淡水鱼片风险极高;醉虾/醉蟹,用酒、酱油等腌制,但无法完全杀死肝吸虫囊蚴;凉拌鱼片,未充分加热的淡水鱼片凉拌菜;鱼生粥,部分地区的鱼生粥仅用滚烫粥底稍烫鱼片,未能彻底灭活寄生虫。
此外,未彻底煮熟的淡水鱼虾,如涮鱼片/火锅鱼片,涮煮时间不足,鱼肉内部未达到杀灭寄生虫的温度(需63℃以上并持续数分钟)。还有烤鱼/烧烤鱼,若火候不足或受热不均,鱼肉内部可能仍有活囊蚴。
另外,烟熏、腌制鱼,传统腌制、熏制方法无法完全杀灭肝吸虫幼虫;生熟砧板、刀具混用,切生鱼后未彻底清洗就处理熟食,可能导致虫卵污染;手部清洁不彻底,处理生鱼虾后未洗手,可能间接摄入虫卵;饮用或接触受污染的水,部分地区的居民有生饮河水的习惯,若水源被肝吸虫卵污染,也可能导致感染;还有交叉污染等。
有生食习惯者,应定期做粪便寄生虫检查,粪便检测是检验寄生虫病的金标准,同时可以结合B超/CT检查。治疗方面,吡喹酮为首选药物,但须严格遵医嘱规范治疗。(医学检验中心 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