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鹰,我院护理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全院先进个人。工作中,她识大体,顾大局,遇到大手术、加班等情况,总是主动请缨,坚持留到最后;业务上,她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常为医生抢救危重病人提供积极有效的建议。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邓海鹰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于5月14日随省医疗队奔赴灾区,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当天凌晨1点多,一个3岁左右的小孩被搜救志愿者送到她们医疗队,当时小孩多处软组织损伤,额头上一条深可见骨的大口子。在临时病房内余震不断的情况下,邓海鹰镇定地给小孩进行清创缝合、止血处理。一整夜,临时病房内到处都有她忙碌的身影。
在灾区,生活艰苦,吃的是方便面、饼干,睡的是野地、马路、帐篷,更可怕的是余震频繁,生命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然而,这个从来没吃过苦的女孩毫无怨言,不怕艰难困苦,经常连续奋战几天,为伤员清创、输液、配合手术等工作她总是抢着干,协助医生接诊伤员400余人次,现场处理200余人次。
2008年5月19日,四川电视台的屏幕下方不停滚动着四川省地震局发布的公告:5月19—20日,汶川发生活动水平为6—7级的余震。邓海鹰不惧危险,协助医院将病人紧急转往室外的帐篷,并让出了自己的帐篷,捐献了自备的止血药和食品。深夜,她在彭州公园门前的大坪里搭起了露天帐篷。
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她又参加了巡回医疗队,深入灾区,为灾民送医送药,防病看病,每天巡查灾民200余人次,步行数十公里。长时间的巡回医疗,使得她的脚底长满了大小水泡,可她依然每天坚持深入重灾区。
5月25日,邓海鹰搭乘专列护送第二批伤员回湖南医治。在列车上的19个小时里,她片刻不停地为伤员检查病情,制定简易病历,精心做好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用她的真心、爱心和细心呵护着每一位伤员。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伤员早日康复,回到医院的邓海鹰顾不上休息,继续投入到地震伤员的手术工作中,积极响应医院开展的“爱心一帮一”活动,经常为地震伤员送衣送物,展开心理辅导,让伤员们备感“家”的温暖。
由于表现出色,邓海鹰荣获了抗震救灾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建功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