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 自我保健

春夏谈“足癣”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表时间:2016-08-05

足癣是春夏季节很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足部起水疱、脱皮、厚皮以及糜烂浸渍等症状,好发于足趾间和足跟部。足癣感染患者大多有局部瘙痒症状,但有一部分仅表现为足跟边缘脱屑,无明显瘙痒症状的。许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长了足癣,等到已经引起水泡或趾间溃烂时,才慌忙就医,因此而延误就医的时机。

导致足癣的病原菌在中国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其他还有断发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最近20年来,中国脚气的表皮癣菌的检出率明显下降,而念珠菌感染率则越来越多。虽然,念珠菌感染可引起与癣菌感染一样的临床表现,但由于念珠菌属于深部真菌,由念珠菌原发感染引起的足部真菌感染,则应当称为足念珠菌病而不叫足癣。从组织病理学上我们发现足跖部皮肤没有皮脂腺,它缺乏能抑制霉菌的脂肪酸。同时足跖部皮肤汗腺较丰富,出汗较多,容易造成有利于霉菌生长的潮湿环境。再者足跖部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质蛋白为霉菌生长的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正是由于人体足部组织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它容易被病原菌侵犯导致疾病的产生。

足癣感染者有的还出现双下肢及躯干部散在性丘疹,这是皮肤癣菌所致的一种局限性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皮肤癣菌感染人体后,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用癣菌素作皮内试验,可出现风团样速发反应和结核菌素样迟发反应。癣菌疹的发生与局部癣菌感染灶的炎症程度密切相关,炎症强烈时,大量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引起皮损。约15%左右的癣病患者会发生癣菌疹。 癣菌疹表现多样,常见为湿疹样癣菌疹,患处剧痒或触痛,可因继发性细菌感染而有脓疱,严重者有发热、厌食、表浅淋巴结肿大,血中白细胞增多等表现。此外,还可见小腿丹毒样癣菌疹、荨麻疹样或环状红斑样癣菌疹等。所以临床上癣菌疹处切不可乱搽癣药水或刺激性强的癣药膏,否则会出现红肿、瘙痒症状及皮损加重。

涂用同样的治足癣药,有些人治好了足癣,有些人却不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将足癣分为4型:1. 丘疹鳞屑型。皮损位于足底、足缘、足根、表现为红斑、丘疹。2. 水疱型。水疱常位于足底,疱壁厚而不容易破,内容透明,成群分布。水泡周围皮肤正常,有瘙痒。3. 浸渍糜烂型。皮肤损伤处由于潮湿,浸软变白,擦去表皮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常见发生于第三、四趾间,可有剧烈瘙痒。4.角化过度型。皮损由于角化过度而致皮肤增厚,粗糙。冬天常发生皸裂和疼痛。对于不同类型的足癣,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制剂。对丘疹鳞屑型,多采用1%~3%益康哇、咪康唑、克霉唑或酮康唑霜及美克、兰美抒、达克宁、特比萘芬膏等,如少量水疱轻微浸渍糜烂,可先采用粉剂,如枯矾粉、黄柏粉、五倍子粉、青黛散外扑,保持局部干燥收敛结痂,然后使用抗真菌软膏。如果水疱较多或者浸渍糜烂,先选用3%硼酸水湿敷患部,若分泌物以脓性为明显,则采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0.1%雷佛奴尔液浸泡湿敷20分钟,然后使用刺激性低的抗真菌软膏。对角化过度型,使用20%尿素软膏或10%水杨酸软膏,先厚涂或用塑料膜封包,待角质剥脱后选用各类型外用抗真菌制剂。如果发生了癣菌疹,一方面要对原发真菌病灶进行对症彻底的治疗,另一方面要配合使用抗组胺药物,如口服扑尔敏、开瑞坦、芙必叮等抗组胺药,以控制过敏反应,局部用温和无刺激的炉甘石洗剂外涂。
我院皮肤疮疡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名老中医欧阳恒教授的指导下,随同杨志波主任一起开发研制了“中药足疗”治疗足癣,足疗方便简易,疗效显著,在严格控制适应症及治疗时间长短的基础上,正在我科逐步推广应用,已取得满意的疗效。


上一篇:中医话醉酒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