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导致肠道出现连续弥漫性的溃疡和炎症。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将其归为“泄泻”、“痢疾”等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脾虚湿盛、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密切相关。
溃疡性结肠炎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但现代医学认为遗传、免疫、环境及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中医则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湿热内生,日久伤及肠络,形成溃疡。
临床典型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同时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症状者占80%以上。
①腹泻:大多数病人都有此症状,黏液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②血便、黏液血便:黏液便是由于黏膜炎性分泌增加所致,脓血便则是病变黏膜坏死组织,炎性分泌物与血液或粪质混合而成。
③腹痛:对位于左下腹或下腹,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可涉及全腹,便后缓解。
④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排便不尽,但排便量少。
⑤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消瘦、贫血、乏力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及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1)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常用方法有:
①中药内服: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采用健脾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剂,如参苓白术散、白头翁汤等加减。
②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疼痛,改善肠道环境。
③中药灌肠:将中药汤剂直接灌入肠道,直达病所,促进溃疡愈合。
西医治疗:包括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或有癌变风险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取得更佳效果。
预防与日常管理
(1)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2)情绪管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过大,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维持良好的生物钟。
(4)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5)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诱发肠道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虽为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与积极的日常管理,大多数患者能够控制病情,享受高质量的生活。让我们携手共筑肠道健康防线,守护每一份生命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