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上的“伪装者”——脱出的痔疮,还能打扮成什么?

发布日期:2024-07-29      作者:罗雯鹏       编辑:陈安妮

最近黄先生自诉多年的痔疮又发作了,因“肛门有物脱出、间断便血多年”就诊,一直认为是痔疮引起的肛周不适的“老毛病”,自用外涂药膏、使用痔疮栓,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就诊,指检肛缘外痔下触及肿物,遂收治入院,专科检查见,肛门外可见淡红色肿物脱出肛外,表面颗粒状伴少许黏液附着,指诊肛门2-5点触及3*2cm大小肿物,基底部固定,活动度较差,退出指套染血。

患者及家属拒行肠镜检查及肠镜下取病检,说明情况后行局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检显示:(肛门直肠)腺癌,中分化。送检标本中浸润肌层。脉管侵犯(+),神经侵犯(-)。


病理结果


属很纳闷,除了肛周有物脱出,身体并无其他明显不适,怎么久成了癌了呢?


直肠癌是什么?

直肠粘膜上皮组织发生癌变即称为直肠癌。直肠是临近于消化道“终点”的一段肠管,上于第3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接,向下穿过盆膈延续为肛管,全长10~15 cm,是粪便排出前暂存的部位。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过多的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摄入、缺乏新鲜蔬菜及纤维素食品、吸烟、喝酒、肥胖、便秘、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直肠癌的风险。除此之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被认为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


直肠癌的警惕信号

(1)排便习惯的改变。

(2)肛门口经常性出血,伴有黏液脓血便。

(3)肛周疼痛不适,明显异物感。

(4)肛内肿块。

(5)肛周异常分泌物。

(6)腹痛腹胀,可能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所致。

以上信号与痔疮症状极为相似,常常作为痔疮的伪装者,出现信号,建议中老年人咨询专科医师和门诊就诊,定期肠镜检查。


以脱出为主要症状的还有哪些疾病?

①直肠息肉,常伴有出血症状。

②直肠脱垂,排便时脱出,便后能收缩回纳,脱出多为黏膜。

③肛乳头肥大,脱出表明为皮肤,多成不规则形状,单个或多个出现。

④血栓性外痔,多疼痛明显,色紫蓝色。


鉴别痔疮与肠癌,戳破伪装者

(1)便血的颜色。痔疮多是鲜红色,肠癌则是暗红色带有黏液,但低位肠癌也会出现鲜红血便,需要好好鉴别。

(2)大便次数的改变。痔疮患者往往不伴有大便习惯改变。

(3)肛门指诊。痔核脱出多触之柔软,大多可自行回纳并用手推回,肠癌肿块固定且质硬,指套多沾有黏液、血迹。

(4)发病年龄。肠癌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5)身体状况。肠癌患者由于肿瘤消耗,短期出现体重明显减轻及其他全身不适症状。

(6)病理活检。这是鉴别痔疮和肠癌的金标准。


早发现,早治疗

相关指南建议,所有40岁以上人群应进行结直肠癌风险评估。

常用的筛查手段包括:

(1)大便隐血试验:是大规模普查或高危人群初筛的重要手段,提示可能出现的肠道病变。

(2)直肠指诊:是一种简便易行却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我国直肠癌约70%是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诊时触及。

(3)内镜检查:包括肛门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手指无法触到的位置,采用内镜检查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内镜检查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确定肿块性质及其分化程度,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


温馨提示

直肠癌目前的治疗手段包含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反复发作痔疮症状的患者需要警惕,定期进行肛门指检,中老年人群定期肠镜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病情延误。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