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与贫血的中医解读及防治之道

发布日期:2025-04-15      作者:杨凯       编辑:宣传统战部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人体犹如精密的生态系统,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经络系统则是维系系统运转的能量网络。当出现便血症状时,往往提示着体内平衡被打破,若任其发展,可能引发重度贫血等严重问题。让我们通过一则临床案例,解析中医对此的认知与应对策略。

请看病例:

45岁的赵先生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半年前发现排便带血,误以为是饮食不当所致。随着症状持续加重,出现面色苍白、体力骤降、头晕目眩等表现。经系统检查,确诊为长期便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血红蛋白68g/L)。中医诊断显示其气血两虚,伴有脾不统血之证。

一、便血的中医辨证解析

便血在中医属“血证范畴,其辨证要点在于:

1. 血色辨识

鲜红血便:多属“近血”,常见于湿热下注型痔疮、风伤肠络型肛裂

暗红/柏油样便:多为远血”,需警惕胃络损伤(如消化道溃疡)或肠道积聚(息肉、肿瘤等)

2. 病机演变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长期失血可致:

气血两虚:血载气行,血虚则气无所依。

脏腑失养: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三脏功能皆受影响。

正虚邪恋:卫外不固,易感外邪。

二、如何从不同阶段防治便血?

1. 未病先防

膳食调理:参照“五色入五脏”理论,增加黑木耳(补肾止血)、莲藕(凉血散瘀)、菠菜(养血润燥)等食材。

作息管理:遵循子午流注规律,保证胆经(23-1时)、肝经(1-3时)时段的深度睡眠。

情志调摄:通过八段锦、呼吸吐纳等调节气机。

2. 既病防变

茶饮方:地榆10g+槐花6g+仙鹤草15g,水煎代茶(适用于湿热型)。

穴位按压:孔最穴(肺经郄穴)、隐白穴(脾经井穴),每日按压3-5分钟。

排便管理:避免如厕时久蹲。

3. 便血后恢复

中药调理: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恢复气血生化。

经络调理:每周1次膀胱经刮痧,促进代谢废物排出。

体质监测:定期舌脉诊察,关注舌质颜色、脉象力度变化。

三、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① 便血伴随粘液脓血便

② 排便习惯改变超过2周

③ 非刻意减重情况下体重下降>5%

④ 40岁以上首次出现便血症状

现代医学检查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能更全面评估便血成因。便血非小事,及时干预可避免"气血暗耗"的恶性循环,建议出现症状尽早就医,通过电子肠镜等现代检查手段明确诊断,配合中医整体调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指导专家:李帅军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