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室接诊了一位王姓外卖小哥。他平素生活习惯不佳,长期为生活奔波劳累,年纪轻轻痔疮的出血症状已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他长期便血以致头晕胸闷不适,但总觉得拖一拖,用用药就会好。直到行走百步就呼吸困难,不能工作的时候才被家属送来急诊。急查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25g/L极危象血量,报告危急值,连输血科老师一看到这个结果都已随时为他备好了血袋。他竟若无其事,说能不能过段时间再来手术。

最终,患者经输血,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头晕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配合中医药特色疗法,伤口快速康复,功能正常,无任何并发症。如今已投入到了辛苦的工作当中,恢复了正常的美好生活。
民间素有“十人九痔”的说法,无论男女,都可能备受痔疮的困扰。根据全国普查数据调查,我国痔疮发生率约为51.5%,平均每2个人中就有1人被痔疮所困扰。其中,女性的痔疮患病率高于男性,孕妇痔疮的发病率76%左右。显然,痔疮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常见多发病,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规律、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痔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便血、便时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肛周潮湿、瘙痒、便秘,严重时可造成失血性贫血和痔核脱出后嵌顿坏死,给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所以,了解痔疮的病因及提前科学的预防至关重要。
哪些人群容易得痔疮
久坐久立人群
特殊工作性质人群:如久坐办公室者,教师,司机,厨师,田径运动员及重体力劳动者,都是痔疮病的高发人群。久坐久立会影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加重肛门淤血状态,进而诱发痔疮。
如厕过久人群
便无定时、如厕过久均能诱发痔疮。如有些人喜欢如厕时看书读报、抽烟,蹲厕时间过长。长时间保持如厕的姿势,会使腹内压增加,导致直肠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增加痔疮发生风险。
吃货人群
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如食胡椒、辣椒、生葱、生蒜,大量饮酒,均可使直肠肛门黏膜受到刺激,局部充血,诱发痔疮。如果长期吃烧烤、油炸以及高脂肪食物,容易使粪便干结,导致排便障碍而诱发痔疮。长期饮酒及无辣不欢者也容易罹患痔疮。
孕产人群
女性盆腔生理解剖结构决定了女性肛门直肠部需要承受比男性更大的压力。况且,孕期中子宫体积增大,进一步增加了腹压;加之怀孕及产后期间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容易便秘。因此女性,特别是孕期女性,罹患痔疮的风险更高。
小「痔」隐藏大危害
临床上,有近一半的痔是没有症状的,但在痔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出血、肛周瘙痒、疼痛和脱垂。
便血
内痔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一般表现为排便后肛门内出血,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或便上带血,继而滴血,甚者可见喷射状,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内痔出血一般为间歇性,粪便干燥、疲劳、饮酒、食辛辣食物常为出血诱因。
肛周瘙痒
痔发生时,直肠黏膜长期受痔核刺激发生炎性渗出,使分泌物增多,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随时流出,使肛门皮肤经常刺激,影响肛门周围皮肤,造成皮肤湿疹、瘙痒。
疼痛
内痔一般无疼痛,当发生嵌顿,引起水肿,形成血栓,糜烂坏死时则有剧痛。脱出或突起肛门处有异物感,便后不易檫净。肛缘有肿物突起,为皮肤覆盖,外痔的标志。脱出则是内痔的症状,痔核体积大,排便时受粪便挤压,使其与肌层分离脱出肛门外,脱出的痔核易受感染,因发炎、水肿引起剧痛。
更需要警惕的是,单纯的内痔并不会出现疼痛。
但若痔出现嵌顿,导致痔疮的感染甚至坏死,便会出现令人难以忍受的疼痛。
痔核脱垂
在痔疮中晚期常可见到痔脱出,轻者可仅在大便时发生脱垂,便后肿物可自行回缩到肛内;重者则需用手推回,更有甚者用手也难以推回。一旦得了痔疮,千万不要任其发展,危害不容忽视。
贫血
由于痔常表现为便血,长期失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常伴有头晕,胸闷等供血不足症状,甚至因为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局部感染
内痔脱出形成嵌顿,易出现水肿、坏死、感染。
痔疮在反复发作的情况下,易引发肛周脓肿、肛瘘。
对于女性,还易感染阴道口,造成妇科炎症。
心理问题
痔疮长在人的隐私部位,会导致肛周瘙痒等难言之隐,很多人对病情十分担忧却难以启齿,很容易造成心理负担。
生活中如何预防痔疮?
痔疮最佳的预防及治疗就是调整生活方式,大多数轻度痔疮都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自愈。均衡合理的饮食、良好的排便习惯,规律适量的运动无疑是痔疮的天敌。
1、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消化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2、忌久站久坐,久处凉潮之地。
3、平时科学规律的进行体育锻炼,局部坚持做提肛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每天定时大便,(没有大便也要定时到厕所做排便条件反射训练),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以5分钟左右为宜,尽量不超过10分钟,注意不要过度用力,便后用柔软的厕纸擦拭,避免损伤肛周皮肤。
5、保持肛门卫生,便前便后坐浴熏蒸,经常清洁肛门,勤换内裤,保持肛周卫生及肛门的清洁干燥。
6、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心脏病、腹腔肿瘤等疾病容易诱发痔疮的患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治疗,避免病上加病。
作者:陆文洪 编辑:何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