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肛肠二科 陆文洪
粪便,俗称大便,东北方言称“粑粑”,是人或动物的大肠排遗物。排便作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中有学问可言吗?为什么你的肛肠医师对大便格外关注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有味道”的话题。
一、粪便的前世今生
粪便通过消化道的过程,像是一场旅行。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其中一部分水分和电解质等被大肠黏膜吸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即变成粪便由肛门以固体、半流体或流体形式排出体外。
对粑粑的成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粪便的四分之三是水分,其余四分之一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等物质。
二、你的粪便正常吗?
直观角度,粪便的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状态。而对于肛肠医生来说,了解患者大便的次数和时间及大便的量、色、质、气味、便时感觉和伴随症状等,对诊断消化系疾病有重要意义。
那么,究竟哪些粪便是不正常,与疾病沾边的呢?
古人曰:“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正常人每天粪便量正常的参考值,成人大约在100-300g/24h。纤维食物进食较多等时粪便量可能增加,而受便秘等影响,粪便量相应减少。
从颜色来看,大部分正常人大便的颜色为黄褐色,婴幼儿的可呈金黄色。
异常颜色
|
可疑疾病
|
鲜红色
|
下消化道出血、痔疮等
|
白陶土色
|
黄疸或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
|
黑色
|
溃疡病、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
绿色
|
消化不良、进食大量绿色蔬菜
|
果酱色
|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
从质地、性状来看,根据Brostol粪便性状分级,我们自己也能初步评估粪便是否属正常范畴:
由上图可得知,正常的粪便是较接近香蕉状,质地较软,表面光滑的。除婴幼儿粪便成糊状外,以下特殊性状的粪便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异常性状
|
可疑疾病
|
脓血便
|
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
|
粘液、鼻涕样大便
|
肠炎、痢疾、肠癌等
|
米汤样便
|
霍乱
|
蛋花样便
|
婴幼儿消化不良
|
水样便
|
消化不良、急性肠炎
|
糊状便
|
消化不良
|
羊屎、坚果便
|
便秘
|
带状便
|
肛门狭窄、占位性改变、赘生物挤压
|
从粪便气味来看,腐败、恶臭的粪便往往提示肠道吸收问题、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等等;酸臭味的粪便常见于脂类、糖类消化不良等等。而除此之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尽感往往提示着各类便秘的发生。
三、如何健康排便?
由上述方面,我们能对健康状态做一个初步评估,但如何排出“完美”的便便呢?我们有以下建议:
1.根据大便的情况调整饮食结构,三餐定时定量。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饮水等能够改善大便腐臭、粘稠的症状。
2.调畅情志。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往往伴随着便秘或腹泻,也能诱发其他疾病。
3.适当运动,促进胃肠蠕动与消化吸收。
4.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早晨最容易出现结肠运动,是建议的最佳排便时间。减少刻意抑制便意的行为。
5.发现问题及时就医。对于出现大便变细、粘液样大便等排便不正常时,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行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治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