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不仅影响肝,还可能导致痔疮

发布日期:2024-11-20      作者:蔡思琴       编辑:陈安妮

 酒精,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常客,但您可能不知道它与肛肠健康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饮酒过量,尤其是烈性酒,不仅对肝脏、胃肠有损伤,甚至与痔疮的形成和加重有密切关系。本文从西医的角度分析饮酒与痔疮的关系,结合中医理论阐述其危害,希望帮助您科学认识酒精对身体的影响,尤其是对肛肠的威胁。

一、酒精对痔疮的影响机制

酒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痔疮的形成和发展:

1. 血管扩张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引起血管扩张,尤其是肛门周围的静脉血管。肛门部位的静脉没有瓣膜,血液容易淤积,而饮酒引起的扩张会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压力增大,从而引发或加重痔疮。

2. 引发或加重便秘
酒精会抑制下肠胃道的蠕动,使得食物残渣通过肠道的速度减缓,容易引起便秘。便秘时排便需要更大的用力,这会使肛门部位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导致痔疮发作或加重。

3. 对肝脏的影响
长期酗酒会导致肝脏损伤,肝功能降低,血液无法有效回流至心脏,从而在门静脉系统中形成淤积。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肛门静脉,加重痔疮的症状。 

数据说话:酒精与痔疮风险的关联

研究表明,酗酒者发生痔疮的几率显著高于不饮酒者,且随饮酒量的增加风险递增。例如,某肛肠健康研究中心针对2,000名不同饮酒习惯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长期每日饮酒超过50克的人群中,痔疮发病率达到32%,明显高于每日饮酒不超过10克的人群(发病率13%)。另外,一项长达十年的随访研究也显示,酗酒人群中痔疮复发率较高,症状更为严重。

二、中医视角下的酒精与痔疮

在中医看来,痔疮的形成与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有密切关系,而酒精正是湿热之物,过量饮酒容易引发湿热内生,加重下焦的瘀滞,最终形成痔疮。

1. 湿热下注,毒火生痔
中医认为,酒为湿热之品,饮酒后会加重体内的湿热,特别容易积聚在肛门周围的静脉中,引发痔疮。痔疮者,乃湿热所结也,《黄帝内经》记载,湿热下注,毒火燥盛,容易在下焦形成肿胀、疼痛、出血等痔疮症状。

 

2. 气血瘀滞,酒伤正气

酒精损伤脾胃,使得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行不畅,导致气血瘀滞。肛门部位的静脉回流受阻,久之痔疮自生。中医有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酒伤气机,则血淤滞于下焦,加剧痔疮形成。 

三、如何避免酒精带来的痔疮风险?

既然酒精对痔疮的影响如此显著,控制饮酒量便成为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1. 适量饮酒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0克,女性不超过10克。适量的饮酒不会显著影响健康,甚至能带来一定的社交和心理益处。

2. 注意饮酒频率
不仅要控制量,更要控制饮酒频率,尽量避免连续多天饮酒,减少对肛门静脉系统的负担。

3.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多食用富含纤维的蔬果和全谷物,保持大便通畅,降低痔疮发病风险。同时,饮酒时搭配适量的食物,尤其是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减轻肠胃负担,减少便秘风险。

4. 戒除烈性酒,选择低度饮品
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选择低度酒,如啤酒、葡萄酒,避免白酒等烈性酒,以减少血管扩张和便秘风险。

5. 配合中药调理
针对痔疮的防治,中医推荐如槐角丸、地榆槐角丸等药物,有助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同时,中药如马齿苋、黄芩等具有去湿清热的作用,能辅助改善体内湿热症状,减少痔疮的复发几率。

 总而言之,酒精作为湿热之物,会对肛肠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痔疮发病和复发的风险。无论从西医的数据分析,还是从中医的湿热、气血瘀滞理论来看,饮酒与痔疮的关系密不可分。为保护肛肠健康,应尽量减少酒精的摄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预防痔疮。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