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科室来了一位37岁的男性患者周先生,普通职员,经常久坐熬夜加班,患有痔疮多年,一直间断性大便时有出血,偶尔有疼痛,因自行用马应龙软膏后有所缓解,一直未就医。半个月前,周先生的痔疮又犯了,这次犯病不仅“菊花”有点疼,一直持续出血,周先生习以为常,未引起重视。直到突然感觉有点头晕眼花,差点摔跤,才在朋友陪同下来到我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经过仔细询问其病史及详细体格检查及肛门镜检后,诊断其为混合痔出血,收住入院。完善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仅35g/L,已是重度贫血,如果继续失血,可能危及生命。护士立即为他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紧急输注血液制品,经过一系列紧急处理后周先生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随后,医生为周先生进行了手术。术后血红蛋白逐渐恢复正常值,周先生总算摆脱了“血菊花”危机!周先生表示,现在回想起当初的状况还是很后怕,不过还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痔疮”,通常是人们对痔病的俗称。近年来,痔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在民间常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在我国,痔病的发病率高达50%以上,且发病年龄有逐渐前移的趋势,可谓有“痔”不在年高。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这种常见病在许多人眼中似乎并不严重,然而,它有时会引发严重的贫血,威胁人们的健康。我们必须正视痔疮,了解它可能带来的危害。
痔疮为什么会诱发贫血?
痔疮出血主要是内痔破损。内痔是肛门齿线以上的柔软静脉团,痔静脉曲张变大,血管壁变薄。大便擦伤,或长期久蹲久坐,或长期过吃辛辣食物均会导致血管壁破裂出血。早期的痔疮出血多为间歇性便鲜血,以便纸带血或滴血为主,便后自止。但随着痔核的增多、增大,便血症状也会逐渐加重,可出现便时滴血甚至喷射状出血。如果反复多次出血,没有及时治疗,最终会引起贫血。像周先生这样一来看病就是严重贫血的情况在年轻人身上更常见。
痔疮有哪些症状?
1.无痛性便血:正常排便后,并未感觉肛门有何不适,但在厕所上或马桶里发现鲜红色的血液;
2.肛门瘙痒:内痔渗出黏液时,会刺激肛管皮肤,引起肛门瘙痒;
3.排便不尽感:膨出至肛管的痔疮组织,刺激肛管神经使患者在排便后可能仍有便意的冲动和不适感;
4.疼痛:大多数的内痔并不会有,肛门区域的疼痛是外痔的主要症状、会伴有经常性瘙痒不适。
如何预防痔疮?
1.健康饮食,预防便秘
调整饮食结构,包括摄入足够的液体和膳食纤维,加强营养,不大量进食辛辣刺激食物。
2.改变不良排便习惯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如有便意,尽早排便,不要久蹲厕所,更不要带手机入厕所。
3.避免腹内压增高
尽量减少易引发腹内压增加的因素,如重体力活动、长期咳嗽等,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运动,不要久坐久站,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引发痔疮。
便秘、吸烟、超重、压力等因素均带来更高的痔病风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治疗便秘、戒烟、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缓解精神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