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按照大便的性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种临床类型,我国以腹泻为主型多见。
多发群体
20~50岁女性。
常见病因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被认为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脑肠调控异常、炎症和精神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见症状
IBS无特异性症状,本病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病程长但全身健康状况不受影响;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
(1)腹痛或腹部不适 是IBS的主要症状,伴有大便次数或形状的异常,腹痛多于排便后缓解,部分病人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疼痛性质多样。
(2)腹泻 ①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粪量少,呈糊状,含大量黏液;②禁食72小时后症状消失;③夜间不出现,有别于器质性疾患;④部分患者可因进食诱发;⑤患者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
(3)便秘 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带较多黏液,便秘可间断或与腹泻相交替,常伴排便不尽感。
(4)腹胀 白天较重,尤其在午后,夜间睡眠后减轻。
(5)上胃肠道症状 近半数患者有胃烧灼感、恶心、呕吐等上胃肠道症状。
(6)肠外症状 背痛、头痛、心悸、尿频、尿急、性功能障碍等胃肠外表现较器质性肠病显著多见,部分病人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等。
怎样治疗?
1.调整饮食
观察自身饮食习惯及症状的关系,避免敏感食物,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等,并减少产气食物(奶制品,大豆,扁豆等)的摄取。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
2.心理和行为治疗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失眠,抑郁,焦虑等情况,应当积极就医,规范用药。
3.药物治疗
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加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
4.中医药治疗
中医将肠应激综合征分为大肠燥热证、寒热夹杂证、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肝郁气滞证等证型,通过辨证论治、针灸等方法,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肛肠四科 李雪琦
编辑:何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