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肛” 锦心绣“肠” ——记我院肛肠一科主任谢彪
发布日期:2018-07-25
□文/宣传科 何穰
近日,我院肛肠一科主任谢彪成功入选“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培养计划”。据了解,该项“计划”全市仅20人入选,旨在重点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造就一支能够紧跟国内外行业发展前沿,在推动我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发挥领军和骨干作用的青年人才队伍。
长期坚守并奋战在临床一线的谢彪,擅长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及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混合痔、直肠阴道瘘等手术,具有丰富的大肠癌综合治疗临床经验,目前正在开展的大肠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术前新辅助治疗及术后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对减轻患者化疗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治愈率效果明显。
走近谢彪,稳重,诚朴,专业,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真挚感恩,涌动在医患之间
平等相待、真诚沟通,一直是谢彪对患者抱持的态度。不久前,他接诊了一位来自偏远乡镇的小学老师。患者近一年来排便时肛周疼痛,经检查后发现肛裂,建议周一手术。但她为难地表示,镇上小学老师不容易请到假,她和同为教师的丈夫坐了6个小时的大巴车赶到长沙,非常希望能够周六周日手术,因为丈夫还要赶回去给学生上课。
这无奈又诚恳的请求勾起了谢彪的回忆。十多年前,他从西安坐了很长时间的车,来到陌生的长沙进行研究生面试,之后进入湘雅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对长途跋涉的辛苦感同身受的他,与手术室积极沟通,在周末为患者完成了手术。“他们是非常朴实的一对双职工小学教师,来看病时还带来了可爱的女儿。手术当天下午她丈夫就回去了,因为第二天还要上课。生活对他们而言,非常不容易。”谢彪说,没有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无私付出,很多农村孩子就没有考上大学的机会,他们是应该被尊重和关爱的。医患之间,感恩不应仅仅是患者对医生单方面的,医者也应该对民众胸怀感恩之心,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病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上有老下有小的病人,还有一些从远方赶来长沙看病的病人。谢彪说,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知道农村人看病有多难,所以尽量帮病人节省费用。对于一些疾病,可以先进行试探性治疗,治疗有效,再继续,而不是一次性就开大处方,我在门诊开药从来没有超过三百块。
学无止境:杰出团队的精英思维
提到肛肠一科,谢彪十分自豪。“一支杰出的团队,每个成员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拥有精英思维。”每周三晚上,科室医护人员都在示教室进行业务学习,无论白天工作多么辛苦,大家都会准时参加学习,积极交流业务,学习结束后再回家吃饭。“医学需要不断学习,医院肛肠科作为国家重点专科,必须跟上国际化治疗水平。我一直倡导大家勤看、勤问、多读,不辜负对医学的热爱与坚持。”
目前,科室以治疗痔瘘裂为基础,在大肠癌方向,主要对大肠癌进行化疗、手术和综合治疗。科室平均每天可完成大肠癌手术2—4台,治疗上结合化疗加中医药治疗;痔瘘裂手术平均每日5—7台,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4台。
虽然科室队伍很年轻,但每一位成员都非常敬业,并且在科研方面表现优秀。科室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博士后基金2项。谢彪更是率先垂范,在大肠癌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5项课题,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发表SCI论文7篇,并入选2017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
仁心仁术,善待每一位病人
一次,他刚结束完一台大肠癌手术,临近下班时,从宁乡过来了一位年逾八十的肠梗阻晚期肿瘤病人,病情十分危急。收治入院以后,医护人员立刻对他进行胃肠解压、补液,谢彪也忙了一晚上,在值班室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一早,病人情况好转,造口可以排气、排便了,经过调养后顺利出院。“人命关天,比起我个人的家庭生活,病人的安危更重要。”谢彪说。
“我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导师,三位恩师在职业道德和临床科研方面对我的影响很深,我的导师们以‘善待每一位病人’的理念让我感佩至今。做医生,惟有对得起病人,才对得起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谢彪建议大家,日常生活中要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劳逸结合。发现症状一定要尽早治疗,并不是所有的肛肠疾病都需要手术治疗,而是在保守治疗无效且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再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