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整复特色

发布日期:2016-07-27      

   (1)“三步正骨法”在整复尺桡骨中、下段双骨折中的运用

    第一步:拔伸旋转术者立于伤者的患侧,一助手握肘上部,一助手握手部大小鱼际,顺势拔伸牵引并旋转(旋前或旋后)骨折远端至前臂中立位,纠正旋转移位,然后维持牵引3~5分钟,牵引力应由小至大,矫正成角畸形及重叠移位。

    第二步:夹挤分骨  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环三指分置骨折部的掌、背侧间隙,沿前臂纵轴方向自骨折点远端向骨折部夹挤骨间隙,使向中间靠拢的桡、尺骨断端向桡尺侧各自分离,直至骨间膜紧张,纠正侧方移位,通过上述两步,一般能确保一根骨端的对位。

    第三步:折顶回旋

    折顶法:折顶手法是纠正横断及锯齿状骨折少许重叠及侧方移位的关键。术者两手拇指由背侧推按突出的骨折断端,两手其他四指托提向掌侧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先逐渐向原来成角移位的方向加大成角,直至突出的骨皮质与下陷的骨皮质对端相顶后,再骤然回向反折。

    回旋法:若骨折端出现背向移位时则需根据受伤机制采用回旋手法。

    若患者前臂远端受扭转暴力导致背向移位骨折,则将骨折远端以近端为轴心,进行回旋。

    若为手掌着地传达暴力导致的骨折,往往近折端发生旋转导致背向重叠移位。则以远端为轴心,以近端对远端,进行回旋。

   (2)“锤击法”理论的提出: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对于儿童孟氏骨折内收型,特别是尺骨为青枝骨折,或纵形裂纹骨折时,无论我们采用“新正骨十法”中的何种手法,均不能使骨折脱位复位满意。而儿童孟氏骨折内收型的创伤机制为跌倒时身体向患侧倾斜,肘关节处于伸直内收位,前臂旋前手掌撑地,传达暴力由掌心传向外上方而造成尺骨冠状突下方纵形劈裂或横断骨折,断端或劈裂处向桡侧成角推挤,迫使桡骨头向外侧脱出。孙老指出,若尺骨为完全横断骨折,则在前臂旋后位下,采用拔伸牵引,推挤按压桡骨头,可使脱位骨折纠正,但若为青枝或不全断骨折或裂纹骨折,则须让患儿端坐,前臂旋后位放在铺有棉垫的桌面上,助手固定上臂,术者在牵引下握拳捶击向桡侧脱位的桡骨头,桡骨头脱位即可纠正,且向桡侧成角的尺骨也在桡骨的推挤压迫下而矫正。如此快速捶击法孙老称之为“一捶定音”。我们都知道:一根弯曲的钢筋,靠拉使变直是很难的,非捶不直。我们在整复小儿前臂双骨折时,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儿童跌倒导致尺桡骨骨折时,多在中下1/3段,且常出现桡骨短斜骨折并重叠移位,而尺骨却向尺侧掌侧成角,为不全骨折或青枝骨折。以往对于此骨折,我们是将尺骨完全折断后再予以复位,这样做,一方面(现在的)家属往往不理解,工作很难做,万一出现令患儿家属不理解的情况,极易引起医疗纠纷。另一方面,将尺骨由不全骨折变成完全骨折后,不仅增加了创伤,而且骨折处也相对不稳定,容易再移位。而我们将捶击法用于此类前臂双骨折时,不仅复位良好,而且极大地减少了医患纠纷,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3)“四步整复法”在踝关节骨折中的运用       

     顺向牵引:患者平卧位,膝关节屈曲90°,一助手站在患侧,用上臂夹住患肢大腿( 右患肢用左臂,左患肢用右臂) ,双手抱住膝腘窝部向上牵引。另一助手站在患者远端,一手握住足背部,一手托住足跟,先顺原畸形方向牵引如无内、外翻畸形,仅两踝各向侧方移位时,则垂直牵引,力量不宜太大或过猛,以免加重内外侧韧带损伤。 

     旋转翻转:由于距骨体形上窄下宽,后窄前宽,距骨滑车面约有l0 度的螺旋斜形坡度,因此内翻者都有内旋,外翻者都有外旋,外旋者也有外翻,故在顺原畸形牵引的过程中,先纠正旋转畸形。旋转畸形纠正后,术者令助手改变足的牵引方向,即由原外翻骨折的牵引方向,逐渐由外翻位转变为内翻位牵引。如纵向挤压及侧向挤压的骨折,无翻转畸形时,不作此反向牵引法。

     叩挤两踝:患足在反向翻转牵引下,术者此时用双手掌同时对抗叩挤踝关节两侧上下、内外,迫使患足随同牵引时的内翻或外翻,将其骨折复位。一般内踝易向前内侧移位,外踝易向后外侧移位。对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例,更需反复对向叩挤,直至下胫腓联合分离消失,踝穴恢复正常为止。

     推拉背伸:在双踝骨折与距骨复位后,如有后踝骨折,— 般均向后上方移位,术者一手用力推跟骨向前,— 手拉胫腓骨下端向后,同时令牵引远侧的助手,将前足逐渐背伸,使后关节囊紧张,牵拉后踝骨折块促使复位。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