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被视为一种急性疾患,约束患者的生理功能及活动能力,进而对他们在心理方面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对于骨折的个体,强化康复医疗手段,确保他们早日恢复至正常状态,达到生活独立是关键。
一、骨折的主要表现
从过去的多个骨折实例观察,大多数骨折仅引起部位的损害;而较为严重及多发的骨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因此,骨折通常可分为局部及全体性的症状。若是状况较为恶劣的骨折,可能引发全身不适的表现,例如:休克或体温上升。休克的出现往往是因为骨折部分大量流血、强烈的痛感、内部器官受损等原因所致。有大出血的骨折患者可能会经历低热状态,但若伴随伤口感染,发烧症状可能随之出现。此外,病患的骨折区域经常伴有痛感、肿胀、淤血及活动困难等临床症状。骨折发生时,强烈痛感是常有的,并伴有邻近血管损伤和周围软组织损伤,导致部位肿胀。一部分病患的红肿部位,可能呈现一些青紫色的淤痕。
二、手术后的中医康复措施
(一)餐饮照料
手术后的骨折病患身体会受到明显的冲击,经常导致体质呈现虚弱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手术后血液流动受阻,同时还需大量的营养物质来修复受损组织。在中医理论中,相较于药物治疗,食疗的疗效较为出色;食物补身体比服用药物更为有效。因此,从中医的视角看,骨折康复期的关键在于餐饮的调整。在常规的餐饮管理中,我们应当依据“三因论述”以及“八法辩证原则”,运用多样的调养方式,选取适宜的食物来平衡体质,进而增进血流,滋润四肢及皮毛。中医观点指出,肾为精的存放处、负责骨骼、生发髓,骨骼的成长和恢复都与肾精的滋补和肾阳的推动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多摄取一些有助于滋养肾脏的食物,例如:枸杞子、桃核、肉桂片等,制作成糊状或煮汤。若是由于气和血的不足导致恢复缓慢,可以适当增加黄耆和当归的摄取,并可以考虑如山薯、党参搭配鸡肉、滋养肝脏、增加水分、滋润木质等食材的摄取。此外,还需基于病患的体质及偏好,在不影响疾病进程的基础上,考虑其食物偏好,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增强骨骼,提高血流,加速骨折处的修复。
(二)康复锻炼照料
在骨折手术后的初始阶段,执行恰当的功能活动能够规避手术后的副作用,从而实现最佳的疗效目标。为住院病患进行健康教育,清晰地传达康复锻炼的关键性与必需性。通过给患者及其家属施予有关的康复方法教导,根据患者的疾病特征,策划分阶段的锻炼方案,并在短时间内实施锻炼,借此增强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将“替他照料”转变为“自我照护”。另外,康复锻炼亦是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策略,对于推动骨折病患的恢复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开展康复锻炼时,需由简到难、由易到困,从静态的锻炼逐渐过渡到动态的锻炼,进而融合室内与室外的全面锻炼。
(三)心理支持
骨折的瞬间,病患因身体不适及行动受限,往往感受到恐惧、惊恐的心理压力。在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医护人员及家人应与病人进行深入交流,倾心聆听其所需,为其提供心理辅导,确保护患间建立亲密关系。同时,也需为病患家属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消除他们的担忧。医护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多提供心理建议,帮助他们轻松面对恢复过程。
(四)体温维护
从中医角度解释,骨伤会导致气脉受损。当气脉减少,容易导致风湿入侵,恢复后更易引发类风湿。因此,在修复阶段,应避免骨折部位直接面对空调,尽量减少与冷水接触,不应直接用冷水洗澡。若要清洁,宜使用温水并添加适量食盐,以预防风湿侵袭伤口。
骨折患者术后的康复期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此期间的护理标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效。因此,患者与其家人需要确保其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并在饮食、心态、恢复训练等各个方面融合中医思维,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