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住!做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发布日期:2024-09-30      作者:王之典       编辑:陈安妮


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效治疗了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及髋部骨折等严重疾病,极大缓解了患者疼痛,改善了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但手术成功仅是起点,术后康复锻炼至关重要,它关乎关节功能恢复、肌肉力量增强,更是预防并发症、促进全面康复的关键环节。

认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最成功的手术技术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由各种疾病引起的髋关节严重破坏,如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股骨颈骨折、髋臼发育不良等。手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人工生物材料制作的关节假体(包括股骨部分和髋臼部分)植入体内,以取代病变的髋关节,从而达到消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31E23


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1.加速血液循环:康复锻炼如踝泵、股四头肌收缩促进下肢血流,加速伤口愈合。

2.强化肌肉力量:逐步增强髋周肌肉训练,如直腿抬高、臀肌训练,提升关节稳定性。

3.预防深静脉血栓:早期踝泵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栓风险。

4.恢复生活能力:系统康复让患者重拾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


BEFF5


一、术后早期康复锻炼(1-5天)

1. 卧床功能锻炼

踝泵训练:手术结束后,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通过主动屈伸足趾及踝关节,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减轻下肢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具体方法是平躺时患侧下肢伸直,踝关节做最大限度的背伸和跖屈,每组屈和伸的动作持续5至10秒,每次进行20至30组,每天进行3次。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平躺时,自主来回绷紧和放松大腿肌肉,每天进行三组训练,每组收缩放松50次。同时,可以尝试直腿抬高训练,即患侧下肢略外展,抬高脱离床面约30至40度夹角,维持3至5秒钟,每天三组,每组50次。

2. 卧床体位

多数时间应保持仰卧位,两腿之间放置一个枕头,防止手术侧腿过度内旋。若侧卧时,应选择健侧侧卧,即手术侧腿在上,两腿之间夹好枕头,以降低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此体位建议持续至术后6周。

二、术后中期康复锻炼(2-10周)

1. 肌力训练

继续进行踝泵训练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开始进行髋关节的外展、屈曲、内收、后伸等锻炼。但需注意,髋关节屈曲不能超过90度,避免过度屈曲导致关节脱位。

2. 下地行走训练


414E0


术后一周,可以在助行器或拐杖的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初次下床时,先在床边扶着助行器站立5至10分钟,无明显不适后可在房间内缓慢行走。每日训练3至4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活动强度逐渐增加。

3.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学习正确的上下床、坐立、如厕、洗澡等日常生活活动技巧,避免容易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动作。例如,坐下时慢慢后移身体,让好腿先接触椅子,再慢慢坐下;上楼梯时先迈好腿,再迈手术侧腿;洗澡时避免深蹲或髋关节弯曲超过90度。

三、术后长期康复锻炼(12周以后)

1. 自主行走

术后12周,大部分患者可以脱离助行器自主行走。此时应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时间,直至恢复正常步态。

2. 休闲体育活动

术后12周,患者可以逐渐恢复大部分休闲体育活动,如室内跳舞、骑自行车、快走、游泳等。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冲击性运动,以免对髋关节造成过大压力。

3. 肌肉力量训练

继续加强股四头肌、臀肌等下肢肌肉的力量训练,以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减少关节磨损。

四、注意事项

专业指导:所有康复锻炼都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循序渐进:康复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了解关节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让我们携手并进,在康复的征途中不断前行,共同迎接更加美好、自由的明天。愿每一位患者都能顺利康复,重焕新生!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