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类型及预防要点

发布日期:2018-05-07      

□文/骨伤五科 李朵朵

骨质疏松症定义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自然绝经后,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

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II型):一般指老年人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症;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多半与遗传家族史有关。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肾小管性酸中毒及药物因素等情况。


骨质疏松症三大特点

1、无声无息:骨质疏松症一直以来都有无声无息这样的说法,意思是不宜被人察觉,往往等到发生骨折时才会知道。

2、女性较男性发生率高:由于停经期间,女性荷尔蒙分泌锐减,从而加速骨质流失。

3、发病率不断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会逐渐上升。


八大诱发因素

1、年龄因素:多发生在绝经后女性以及老年男性。绝经后女性主要指的是50岁以上绝经后的女性以及40岁以下过早绝经后的女性。

2、性别因素:男女均可发生,但以女性居多。

3、体质因素:低体重、缺钙的人群较易发生。

4、饮食因素:长期吸烟,大量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的人群较易发生。

5、生活因素:缺乏体力劳动者易发生。

6、家族因素:家族中有髋部等部位骨折史时易发生。

7、疾病因素: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时易发生。

8、药物因素:长期大量服用甲状腺素、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易导致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三大临床表现

1、疼痛:多发生在胸、背、腰、膝等部位,偶有周身酸痛的情况,负荷增加时疼痛感也会逐渐增加,严重时会出现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难的状况。

2、脊柱变形:出现下肢肌肉痉挛、指(趾)甲变软、变脆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身高缩短或驼背的现象。

3、脆性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椎、髋部等部位,并伴有疼痛感觉,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骨质疏松症如何预防

1、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摄入一定量的含有钙、蛋白质的食物,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同时增加日光照射,促进骨钙沉淀。

2、预防跌倒及外伤,降低骨折风险:加强锻炼,建议缓慢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

3、定期检查骨密度:65岁以上的女性、70岁以上的男性或者有骨折史的65岁以上患者至少需要检查1次骨密度。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