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的非炎症、非肿瘤的良性增生疾病,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多见于25~40岁之间的妇女。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乳房肿块在月经前肿痛加重,月经后减轻。肿块呈多发性,可见于一侧或双侧乳房。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可伴有乳头溢液。约2~3%
的病人可能发生恶变。乳腺增生是由于女性内分泌不平衡,体内雌激素含量较高或乳腺内雌激素受体敏感性较强,刺激乳腺腺体所致。其次,精神因素,如一些女性
因工作压力、家庭婚姻等精神因素引发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紊乱等也是造成乳腺增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病人性格往往以忧郁内向或偏激者为多。有
的病人每遇生气乳房就痛,心情好时症状减轻,局部肿块变软。另外,中年女性患高血压、糖尿病的人增多,也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雌激素、黄体酮水平和腺体结
构都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摄入过高的脂肪和动物蛋白以及饮食无节制造成的肥胖,促进了人体内某些激素的生成和释放,会刺激乳房腺体上皮细胞过度增
生,这也是乳腺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
乳腺增生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西医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两种。药物治疗包括性激素类药如三苯氧胺。三苯氧胺为合成的抗雌激素药物,能减少雌激素对乳腺腺
体的刺激。此类药物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如干扰月经,导致经血减少、月经推迟或提前等。停药后,大部分会复发。疼痛严重者可试用甲基睾丸素,在月经前一周内
开始口服,以免进一步扰乱人体激素间的细微平衡。非性激素类药碘剂(碘化钾或复方碘溶液),可减轻疼痛,改善症状。但长期使用碘剂可能影响激素平衡和甲状
腺功能,应慎重应用。维生素类药常用的有维生素E、A。但起效较慢,临床疗效不肯定。改善症状的辅助治疗药物在经前期乳房胀满者,用利尿药可减轻症状。但利尿药只能临时缓解症状,故目前较少采用。
中医根据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症状,将其分为两型,即肝郁痰凝型和冲任失调型。若患者为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且伴有胸闷胁胀、失眠多梦等症状,多
为肝郁痰凝型,可用逍遥蒌贝散加减治疗(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瓜蒌、贝母、半夏、南星、生牡蛎、山慈姑);若患者为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
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或闭经,多为冲任失调型,可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合四物汤(当归、川芎、
白芍、熟地黄)加减治疗。
中药治疗临床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小,尤其是中成药,使用方便,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中成药有逍遥丸、小金丸、乳癖消、乳癖散结胶囊等,治法多为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散结止痛。另外中药外敷、针灸治疗对消除增生、减轻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目前对此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作为女性平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②以低脂并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为主,少吃油脂类食物,防止肥胖。乳
腺增生病人平时要多吃白菜、豆制品、海带、鱼类、酸奶、红薯、玉米、食用菌类、海藻类、大蒜、西红柿、橘类和浆果类水果等。③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雌激素的药
物,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激素的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喂养的鸡、牛肉。因为这些都可使乳腺出现增生,或使乳腺增生加重。④适时婚育、哺乳,对乳腺也是有
利的。生育过晚或哺乳少的女性易患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患者每隔3个月应由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复查,如质地有改变或肿块迅速增长,则应作活组织切片检查。患有其他妇科疾病的人也容易患有乳腺病,如月经周期紊乱、附件炎患者等。因此,积极防治妇科疾病,也是减少乳腺增生诱发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