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正常的月经?
正常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一种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月经周期在21 - 35 天,平均 28 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通常为 2 - 8 天,平均 4 - 6 天。月经量在 20 - 60ml 左右,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
二、什么是痛经?
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疼痛常呈痉挛性)、坠胀,同时还可能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者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甚至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从医学角度讲,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三、痛经的病因
1.原发性痛经
1.主要是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过多,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血管痉挛,引起子宫缺血、缺氧而疼痛。
2.子宫收缩不协调也会引发痛经。
2.继发性痛经
1.多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组织长在子宫外,经期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导致疼痛)、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
2.生殖道畸形致使经血流出不畅,使子宫腔压力升高引发痛经,如处女膜闭锁。
四、痛经的高发人群
1.青春期少女:因子宫内膜前列腺素调节机制不成熟,易患原发性痛经。
2.有妇科疾病家族史者:患继发性痛经风险高。
3.多次人流或宫腔操作的女性:易引发子宫内膜损伤相关疾病导致痛经。
五、痛经的临床表现
1.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多为痉挛性或胀痛。
2.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
六、痛经需要做哪些检查?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了解子宫情况,排查盆腔器质性疾病。
2.B 超检查:清晰显示子宫和附件形态结构,辅助诊断相关疾病。
3.腹腔镜检查:用于疑难病例,可直接观察盆腔病变并活检确诊。
七、明确诊断后需要怎么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保证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经期保暖、避免生冷食物、热敷下腹部等可缓解疼痛。
2.药物治疗: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萘普生):月经前1 - 2 天服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子宫收缩疼痛。
八、健康指导
1.经期保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防止受凉。
2.饮食调节:经前经期少吃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多吃蔬果、坚果等。
3.长期预防:有原发性痛经者可进行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有继发性痛经风险的女性(30 岁以上、有相关病史)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 B 超等项目,早发现早治疗。
痛经是常见的女性健康问题,了解其知识,采取科学方法预防和治疗,对保障女性生殖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