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该捂哪儿?“捂”好这三处很关键

发布日期:2025-03-20      作者:张浪       

春回大地,气温渐暖,俗话说“春捂秋冻”,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捂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需要,可以更好地保护身体的阳气。春捂并非一味多穿衣服,而是通过科学保暖,帮助身体适应季节转换。尤其要重点保护三个关键部位,才能有效预防疾病,守住健康防线。

一、为什么要“春捂”?

1. 气温波动大,易致寒邪入侵

春季阳气升发,但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人体毛孔随气温升高逐渐张开,若过早减衣,风寒易从体表侵入,诱发感冒、头痛、关节痛等问题。

2. 免疫力处于“换季期”

冬季人体新陈代谢较慢,春季免疫功能需重新激活。骤然减少衣物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增加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如鼻炎、荨麻疹)的风险。

3. 血管“热胀冷缩”隐患

寒冷刺激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波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春季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冬季下降15%后再次上升10%,与不当“春捂”密切相关。

二、关键三处“捂”哪儿?这三处重点“捂”

1. 头颈部:守住阳气之会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颈部有大椎穴(督脉要穴),风寒侵袭易引发头痛、眩晕、肩颈僵硬。

防护建议:

戴轻便透气的帽子,避免晨起外出时头部受凉;

穿立领或围薄丝巾,保护颈椎;

忌用冷水洗头,洗后及时吹干。

2.腰腹部:护住脏腑根基

腰腹内有脾、胃、肾等重要器官,脐部神阙穴最易受寒。受凉易致腹泻、痛经、腰肌劳损。

防护建议:

穿高腰内裤或加绒背心,避免露脐装;

久坐时用发热护腰带(温度≤45℃);

睡前双手搓热捂肚脐3分钟。

3.下肢:阻断寒从脚起

足三阴经始于足部,“寒从脚生”会引发关节痛、老寒腿,甚至影响全身血液循环。

防护建议:

穿棉袜或羊毛袜,鞋底厚度≥1cm;

每晚用40℃热水泡脚15分钟(可加艾叶10g);

避免过早穿九分裤、薄丝袜。

三、饮食如何“捂”?温养有讲究

春季饮食应遵循“省酸增甘,温阳健脾”原则,从内而外提升御寒力:

1、温补阳气

推荐食材:韭菜(含硫化物促阳气升发)、红枣(富含环磷酸腺苷增强耐寒力)、生姜(姜辣素扩张血管)。如:韭菜炒核桃仁、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颗煮水)。

2、健脾祛湿

推荐食材:山药(黏液蛋白护胃黏膜)、茯苓(β-葡聚糖调节免疫)、薏米(需炒制减寒性)。如:茯苓山药粥、芡实薏米排骨汤。

3、升发肝气

推荐食材:香椿(含黄酮类疏肝)、玫瑰花(芳樟醇舒缓情绪)、荠菜(维生素K促凝血)。如:香椿拌豆腐、玫瑰陈皮茶。

忌口提醒:

少食寒凉:冰淇淋、生鱼片、苦瓜等易伤脾胃阳气;

慎饮绿茶:春茶性偏寒,建议改喝红茶或桂花乌龙。

四、春捂误区提醒

1. 捂过头:气温>15℃且持续稳定时需减衣,过度保暖导致出汗反易受凉。

2. 一刀切:青年男性可比老年女性少穿1件;糖尿病患者因末梢循环差,需加强足部保暖。

3. 忽略室内:停暖气后室内湿度大,建议穿棉质家居服,避免穿短袖吹空调。

科学“春捂”本质是给身体创造平稳过渡期。捂对部位、吃对食物,配合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慢跑),才能提升正气,预防“倒春寒”带来的健康威胁。记住:春捂的核心不是“多穿”,而是“会穿”!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