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患者的救治故事——从危机到康复

发布日期:2024-10-31      作者:张如心 田小华       编辑:陈安妮

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是一种危险的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反复的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故事,展示一位患者在经历多次脑梗死后,通过介入手术治疗,成功恢复健康的历程。

病情的初期发

73岁的张娭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平时喜欢到公园晨练,也热衷于与邻居们打太极拳。可最近几个月,她感觉到身体有些不对劲,尤其是头晕越来越频繁,有时候还会感到一侧手脚有短暂的麻木和无力。刚开始,她以为是年纪大了,加上疲劳引起的“老毛病”,并没有特别在意。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娭毑的症状愈发明显。一次在公园里,她忽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倒在了地上。幸好旁边的邻居及时扶住了她,并且马上把她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医院的医生为她安排了头颅核磁共振(MRI)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张娭毑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脑干和小脑的主要血管)存在重度狭窄,这意味着张娭毑的脑部血液供应严重不足,容易发生脑干和小脑梗死。

药物治疗的尝试

在发现张娭毑的脑血管重度狭窄后,医生给她制定了规范的药物治疗方案。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用于降低胆固醇)以及改善脑供血的药物。这些药物的目标是减少血栓形成,防止血管进一步狭窄,保护脑组织免受缺血损害。

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张娭毑的症状有所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她仍然时不时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医生警告她,如果脑部血液供应长期得不到改善,随时可能再次发生更严重的脑梗死。

病情的恶化

不幸的是,张娭毑的病情确实在逐渐恶化。几天后,她开始反复出现双侧脑干和小脑的新发梗死。每次脑梗死发作后,张娭毑的症状都会进一步加重:她开始出现吞咽困难,吃饭时容易呛咳,甚至连日常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一侧的肢体无力感也在加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自理能力。

神经内科刘叶辉主任意识到,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无法阻止病情的进展。更令人担忧的是,张娭毑逐渐开始出现意识障碍,她经常感到极度困倦,有时甚至在与家人交谈时忽然进入昏睡状态。这是因为脑干和小脑的多次梗死已经影响到了控制意识和基本生命功能的区域,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介入手术的决定

鉴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神经内科刘叶辉主任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这是一种通过介入技术扩张狭窄血管、恢复血流的微创手术,尤其适用于像张娭毑这样脑血管狭窄严重、反复发生梗死的患者。

手术计划制定后,医生与张娭毑的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沟通,解释了手术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家属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医生的建议。

全麻下的手术过程

2024925日手术当天,张娭毑被送进了手术室。由于颅内血管狭窄部位位于深部脑血管,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医生决定在全麻下进行,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手术采用经皮穿刺动脉介入技术,刘叶辉主任首先在张娭毑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导管沿着动脉一路通过腹部、胸部,最终到达张娭毑的颅内狭窄血管。为了确保导管准确进入狭窄的血管段,刘叶辉主任在手术中使用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实时成像监测导管的位置。

当导管到达狭窄的动脉部位后,刘叶辉主任使用了一个球囊扩张器,先将狭窄的血管段撑开,然后将一个金属支架精准地放置在狭窄处,确保血管能够保持通畅。整个手术过程虽然复杂,但医生们操作非常熟练,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

手术后的恢复

手术结束后,张娭毑被送入重症病房进行观察。由于手术过程顺利,张娭毑很快就从全麻状态中苏醒过来,医生开始监测她的血压、心率以及神经功能。

几天后,张娭毑的家人惊喜地发现,她的头晕症状明显减轻,吞咽和语言能力也逐渐恢复,虽然声音仍然有些沙哑,但她已经可以比较清晰地与家人交流了。更让人欣慰的是,她的肢体力量也有所恢复,右手可以缓慢地抓住家人的手指,虽然行动还有些不稳,但比手术前好了很多。

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和治疗,张娭毑被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刘叶辉主任告诉她和家人,接下来的康复期仍然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来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此外,张娭毑还需要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以防止支架内再狭窄和新发血栓。

术后中医调理、康复与生活调整

张娭毑的康复过程虽然漫长,但效果显著。在医院的康复科,专业的治疗师为她设计了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计划,帮助她逐渐恢复肢体的灵活性。同时,言语治疗师也帮助张娭毑进行发声练习,增强她的语言表达能力。

术后张娭毑还结合了中医的调理方案。中医认为,张娭毑的病情与气血亏虚、脾肾不足密切相关,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扶正固本、通络活血。

张娭毑定期进行针灸和推拿,这些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医生还为她开了补气活血的中药方剂,如黄芪、丹参、当归等,帮助改善气血不足,增强体质。

20241014日,张娭毑继续在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每天都坚持做简单的肢体运动和吞咽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她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能够带领下进行走路,吃饭时也不再出现呛咳的情况。虽然说话的速度还比较慢,但家人和朋友已经能够轻松地理解她的话。

医生在定期复查时对张娭毑的恢复情况感到非常满意。支架植入后,脑血流明显改善,她的反复脑梗死得到了有效控制,脑干和小脑再也没有发生新的梗死。

医生的总结与家属的感悟

通过张娭毑的病例,我们可以看到,颅内血管重度狭窄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病症,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可能无法阻止病情进展。而介入手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可以直接解决血管狭窄的问题,恢复脑部供血,从而避免反复脑梗死和进一步的功能障碍

在这个故事中,张娭毑和她的家属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首先,他们意识到早期发现症状、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如果张娭毑能够更早意识到头晕和肢体无力的严重性,病情可能不会进展得如此迅速。其次,他们也明白了术后康复的关键作用。即使手术成功,患者仍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生活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防止病情复发。

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当狭窄程度达到重度时,危险性更大。通过这个真实的案例,我们看到了介入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预防脑梗死复发中的关键作用。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定期体检、规范药物治疗以及必要时采取介入手术,都是确保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