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脑病一科 刘颖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此时人体内外阳气充盛,温煦能力增强,借助暑夏之伏天(阳中之阳)炎热之气候,是养阳气最合适的时机。而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来说,三伏天更加值得充分利用起来。
众所周知,中风已成为当今中老年人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在恢复期,痰瘀久结,阻髓闭窍,胶结难解,痹阻经脉,经脉不畅,而临床症状难以改善,最终遗留肢体疼痛、乏力等后遗症状。这些后遗症都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生活。
那么既然“痰”和“瘀”是最顽固的病理因素,在如此阳气旺盛的三伏天里,我们该如何与“痰”和“瘀”相斗争呢?
首先,跟着小编一起先来了解一下“阳气”这个三伏天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与中风后遗症疼痛乏力症状的关系吧!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正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直接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及外来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
阳气不足,气血亏损,风寒痰浊之邪乘虚侵入筋骨,使骨骼气血失和,寒痰凝集,瘀阻不通,故患处隐痛,功能活动障碍;阳气不足,气血不足,故神疲,四肢失于濡养,故四肢乏力。
据《内经》云,天人相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是相通的,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因而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次通过“补阳还五汤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经验所得,中风后遗症多为顽痰瘀血阻滞经络,“痰”、“瘀”作为病理产物,也是一种邪气,祛邪定要先扶正,而夏季恰是一个“蕃秀”的季节,阳气浮越,经络气血涌盛,此时补阳气,扶助机体正气,祛除经络中顽痰瘀血更为易也。
接下来,三伏天养阳气的方法了解一下:
一、中医养阳法
首推的自然是“三伏贴”和“督脉灸”,这两种养阳的方法目前在中医院都运用广泛,不少中风后遗症患者通过赴医院坚持中医养阳项目而获得了明显疗效,极大改善了遗留的功能障碍、疼痛和四肢乏力等症状。
二、日常养阳法
夏季腠理疏松,注意生活中的小细节,便能把阳气养起来:
1.热水泡脚。水温不要太高,以40℃左右为宜;
2.洗温水澡。温水冲洗身体有助于活血行血,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内有瘀血的状态;
3.解暑喝热茶。饮热茶能温养脾胃阳气,脾胃运化得以热之辅助,运化水湿之力更强。
三、饮食养阳法
饮食可适量食用温补的食物,例如,姜、韭菜、鸡肉、羊肉、荔枝、樱桃、龙眼、山药、黑芝麻等。
我们知道了以上关于三伏天养阳气的方法后,当然也得来了解一下三伏天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1.喝水不宜过快。夏天喝水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ml,身体吸收的更好。
2.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最为适宜,室内温差不应太大,一般在8℃至10℃左右。
3.饮食莫贪凉。这个季节应少吃太凉的东西,尤其早晨和临睡前,为了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多加姜或芥末,可以暖胃。
被中风后遗症困扰的你们,是否有所收获呢?想了解更多脑病详情,欢迎来我院脑病科咨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