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过敏性疾病日:过敏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请谨防

发布日期:2024-07-16      作者:赵苏薇       编辑:陈安妮

2005年6月28日,WAO(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将每年的7月8日定为世界过敏性疾病日。2024年7月8日是世界第20个过敏性疾病日。

过敏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对外部非病原体物质(即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而导致的慢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多个器官系统的炎症反应。

过敏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身体以下部位最容易发生过敏:


(一)皮肤

过敏原通过皮肤黏膜接触、吸入、食入或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通过一系列反应,产生抗体,使机体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免疫系统活化攻击过敏原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可表现出皮肤症状,当患者脱离过敏原,炎症反应可以缓解或消退。
常见表现:

1、湿疹:红斑、丘疹、水疱、渗液等,易反复发作,自觉瘙痒明显。

2、荨麻疹:短时间内皮肤出现多处风团,逐渐扩大,边界清楚,呈淡红或苍白色,伴瘙痒。

3、变应原性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多发生在暴露部位,发疹部位与接触部位基本一致,以红斑、水肿、水疱为主。

4、特应性皮炎:具有遗传倾向,与过敏性体质有关常伴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


(二)呼吸道
      1、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多在婴幼儿期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偶见胸痛,还会伴随着大量泡沫痰、发绀,若治疗不及时容易伴随一生。

2、过敏性咽炎:过敏性咽炎是接触螨虫、动物皮屑、药物等过敏原后咽部黏膜发生的炎性病变,会引发连续刺激性干咳、咽部异物感、瘙痒、吞咽困难等症状,在夜间或清晨症状明显,睡眠时也可出现干咳。

3、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是呼吸道过敏的一种常见类型,过敏原会通过呼吸进入鼻腔,导致鼻黏膜充血和炎症反应,会导致鼻子发痒、鼻塞、流鼻涕和频繁的打喷嚏。


(三)消化道

消化道过敏一般由食物过敏引起,是以直肠、结肠炎性改变为特征的疾病。辣椒、大蒜、海鲜等过敏性的食物在进入消化系统之后,可能会对胃部造成一定的刺激,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虽然过敏原多为食物,但吸入或由于注射等途径而来的过敏原也可作用于消化道。


(四)全身反应

过敏性休克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昏迷、抽搐等,需及时就医抢救。


让我们来识别一下过敏原吧:

吸入性:花粉、柳絮、粉尘、螨虫、动物皮屑、油烟、油漆、尾气、煤气、香烟等;

食入性:牛奶、鸡蛋、鱼虾、牛羊肉、海鲜、动物脂肪、酒精、消炎药、葱、姜、蒜等;

接触性:冷热空气、紫外线、化妆品、洗发水、洗洁精、染发剂、肥皂、化纤用品、金属饰品、细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

注射性: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自身组织抗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外伤或感染等。


如何找到隐匿的过敏原?

1、通过写过敏日记的方式,记录过敏症状和接触的环境因素,找出过敏的怀疑因素,并用排除法筛选出几率最高的。

2、过敏原检测:主要使用皮肤试验(常用于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需要抽血,通过血液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进行确认。


过敏会传染或者遗传吗?

过敏和个人体质有关,不会传染,但过敏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家里有过敏性疾病患者,则其他家庭成员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


如何避免再次过敏呢?

1.明确并远离过敏原:对于有过敏性疾病史的患者来说,平时的预防至关重要。因此需找出过敏源,避免再次接触,导致疾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可通过观察或是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找出过敏原。

2.饮食:最好以清淡、均衡为主,粗细荤素搭配适当。过敏性体质的人应该尽量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腥膻发物、浓茶、咖啡,少吃甜食,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加强机体免疫力,卷心菜和柑橘类食物有助于改善过敏。

3.规律作息:起居应有规律,禁止熬夜,洗脸、刷牙要用温水,经常换洗衣物,枕头、床单、被褥等要经常清洗且晾晒,不要待在花粉浓度高或者正在刷油漆的地方。

4.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坚持锻炼身体、中医中药调理等手段,调解自身免疫力,以减少过敏的发生。

5.密切观察自身病情变化:严重的过敏甚至可能出现胸闷、喉头堵塞、意识障碍等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

6.皮肤过敏者:过敏人群通常皮肤也很敏感,选择护肤品时一定要慎重,不要使用含有香料、酒精和果酸的产品,这类产品对肌肤刺激大,容易引起过敏。

7.食物过敏者:虽然目前无法“根治”,但及时找出致敏食物,就能避免祸从口入。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