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的基本理论和作用机制

发布日期:2023-04-11      
   刮痧,是指用特制的刮痧器具或边缘钝滑的铜钱或瓷匙等器具在体表的某些部位反复刮动,使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气血等功效。

1、刮痧的理论基础
1.1脏腑学说
   中医脏腑学说认为“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脏腑病变,必然会通过其所属的经络和部位显现于外,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刮痧疗法通过对体表的刺激,疏通经络,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作用,恢复脏腑功能,因此,脏腑学说是刮痧疗法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1.2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灵枢·海论》说:“凡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能够沟通脏腑与体表、肌肉、筋骨四肢百骸等一切组织器官,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统一整体。其发挥着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作用。刮痧疗法与经络密切相关。
1.3全息理论
   生物全息理论认为,机体每一局部都含有整体信息。而全息思想在两千年前的古典医籍中就有所记载,《灵枢·本脏篇》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外;诸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中医学这一传统诊疗方法,现代叫做“全息诊疗方法”。在刮痧疗法中,运用生物全息理论对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进行刮痧刺激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又可通过在刮痧过程中所发现的敏感点和出痧形态,察知内脏健康损害的部位和程度。
2、刮痧的作用机制 
   刮痧的形态学研究:刮痧部位在经络皮部,而躯干背景区是传统刮痧疗法的常用部位。
   刮痧的免疫学研究:刮痧对白细胞系统产生一种良性的增高刺激,而且经刮痧后,在粒细胞显著增高的同时,淋巴细胞也显著性增高,是最具有特点的现象。刮痧能够通过对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的调节,增强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作用,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功效。
   刮痧的生理学研究: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刮痧作用机理可能在于它使微细血管扩大或破裂,造成充血或瘀血,化为一种刺激源,形成一种反射,以活跃生理机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代谢,促进毒素排泄,增强机体免疫力,以达到抗御疾病,促进身体康复的作用。
   刮痧能调整机体失衡:刮痧疗法的要点之一是针对不同疾病取舍对应的经络和穴位循经走穴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气血通调,全身经络、穴位间表现为阻抗、电位以及其它生物电一磁特性处于和谐状态。而由于七情或六淫的缘故,气血在某些脏腑受阻,代谢活动呈抑制或亢进状态,于是,经络与体表沟通的某些活动点(穴位)表现为阻抗增减或电位升降。而对适当的经穴施以刮痧促进(补)或抑制(泻)穴位感受器组织的兴奋状态,以使经穴代谢水平重新达到和谐达到治疗作用。因此在刮痧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疾病对经络和穴位的组方,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刮痧能提升人体抗病力:刮痧是利用“微小管”在刮痧作用下能取向有序化,达到将正常情况下本该有的,但在“正不压邪”情况下受阻的“信息流”和“物质流”通道改善从而取到治疗效果,促进机体重新和谐。故而在刮痧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虚实采取补泻手法以求“共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之处,也是刮痧疗法的要点之一。
作者:付中应 编辑:何穰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