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雨又晴,春衫未脱暑犹轻。”春夏之交,天气暑中夹湿,过度贪凉饮冷,容易被暑邪与寒邪侵袭,诱发暑病。中医理论认为,暑病分阳暑和阴暑,前者多指因高热、暴晒导致的中暑,治疗可用仁丹或白虎汤等,后者则常见夏季受凉诱发的感冒,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水或香薷饮等,故有“动而得之者为阳暑,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的说法。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曾患过阴暑,喝了一剂香薷饮,便逐渐好转。

香薷是唇形科植物石香薷或江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因“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首载于《名医别录》。香薷性味辛、微温,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之功,多用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邪之阴暑证(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主要症状有恶寒发热、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李时珍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故香薷有“夏月麻黄”之称。
药食两用:香薷在《名医别录》被收载于菜部中品,记有:“味辛微温,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云:“家家有此,惟供生食,十月中取干之,霍乱煮饮,无不差,作煎,除水肿尤良。”可见,香薷在古时曾供作生食,并具有治霍乱腹痛,散水肿的药效。如今,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饮用,既可预防中暑,还能改善脾胃功能,增进食欲。如香薷饮、香薷薄荷茶、香薷粥等。
①【香薷饮】—香薷10g、白扁豆和厚朴各5g,水煎后饮用。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适用于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所致的恶寒发热,
头痛头重,无汗胸闷或四肢倦怠,腹痛吐泻等。
注意事项:香薷饮原方注明,为防服药后呕吐,须冷服。
②【香薷薄荷茶】—香薷、薄荷、淡竹叶各5g,车前草10g,水煎代茶饮用。
功效:清热除烦、清心利尿,适于有口苦、心烦、尿赤症状人群。
③【香薷粥】—香薷10g,大米约10倍量,白糖适量。将香薷净制,置于锅中,加水煎汁,去渣,加大米煮粥,粥快煮好时,放入适量白糖,煮沸即得。
功效:发汗解表、消暑化湿、利水消肿,适用于夏天内伤暑湿致水肿、小便
不利。
注意事项:①香薷用于发汗解表时,用量不能过大且不能久煎,避免损伤正气或使其有效成分挥发油流失。
②香薷用于利水消肿时,用量宜加大且应久煎。
③香薷有耗气伤阴之弊,气虚、阴虚、表虚多汗者不宜选用。
④香薷味辛,微温,取中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故暑热者忌用。
作者:王敏 编辑:何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