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了,这份补冬养生指南请收下

发布日期:2024-12-27      作者:戴孟珊       

四季轮回,寒暑更迭,随着数九寒天的到来,又到了一年中养生最为关键的时间了。《黄帝内经》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人与自然为一个整体,二者遵循共同的规律,顺应生命周期,顺应四时天气。那么冬季该如何顺应自然,合理养生呢?我们来说一说:

①早睡晚起,升发阳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冬季养生重在保护阳气、涵养精气,即所谓“养藏之道”。冬日昼短夜长,阳消阴长,合理规划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白天人在活动时体温增高,阳气行于体表,入睡休息时体温降低,阳气行于内脏。所以,适度增加睡眠和休息,有利于阳气收藏,更好地适应自然变化。

②去寒就温,保护阳气

人体阳气易散易失,寒冬时节,一定要注意保护阳气。平时要保持居处工作环境温暖,避免长时间呆在寒冷的环境中,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需要做好头部和足部的保温工作。

“头为诸阳之会”,我们的头面部是人体手足三阳经汇聚的部位,因此较身体其他部位,阳气更加充盛,最为耐寒。但是,头部血管丰富,产热多的同时散热也快,加之冬季风寒之邪易袭阳位,易伤阳气,因此头面部也是阳气散失最多的地方。对于老年人而言,自身阳气逐渐衰弱,加之冬季寒盛,寒冷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小动脉痉挛,容易诱发中风、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疾患。所以冬季要特别注意头部保暖,外出时应戴上帽子,围上围巾,必要时还应戴口罩,当头部有汗时更要避免到严寒的环境中去。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人的足部距离心脏最远,血供较差,脂肪层薄,保温力差,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因此,足部保暖也很重要。湖南人冬季常用炉火烤足,但这样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最好的暖足方法是热水足浴。通常足浴的水温以40-45℃,脚部感到暖和舒适为宜;水量以淹没脚踝部位为佳;双脚浸泡约15-20分钟;若足部易冷,可用适量中药水煎后浴足,如艾叶、生姜、花椒、桂枝等。这样可以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末梢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还可刺激足三阴经,温通阳气,有利于缓解阳虚的症状,预防呼吸道疾患。

③冬令饮食,温热助阳

古人认为,冬季是进补的最佳时期,食补可抵御严寒,补充元气。顺应冬季“藏”的特性,同时又因为五行中肾属水,冬应水,因此冬季食补以滋阴、养血、补肾、壮阳为主。动物性食物是“血肉有情之物”,滋味厚重,最能温养精气,资生气血,因此可进食羊肉、牛肉、鳝鱼、鳖等肉类以温阳补气养血,阳虚明显者可以佐用姜、桂皮、胡椒等以辛温助阳。同时,冬季气候干燥,应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和蔬菜,如梨、苹果、冬瓜、萝卜等,以滋养润燥。此外,冬季应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刺激肠胃,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正气。

冬季食疗推荐方:

方名:当归生姜羊肉汤,选自《金匮要略》,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

材料:当归15-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适量调料。

做法:羊肉洗净后入锅急火烧开后,立即捞出,洗清血沫,切块备用;生姜切薄片,当归洗净后用纱布包好,一齐放入砂锅中;加水后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个半到两小时左右,直至羊肉熟烂为止;适当加一点盐和其他调料,即可喝汤吃肉。

养生只是在健康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方式提高人体机能,增强抵御邪气的能力,身体健康的人士只要顺应时序,调整饮食起居就可以保持精充神足。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则可以充分利用冬季闭藏的大好时机,请有经验的中医帮助拟定适宜的养生方案,通过膏方调理等方式养护正气,恢复身体的生机。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