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今年5岁的小明频繁出现清嗓子、喉发怪声的情况,10几秒发作1次,叫喊多声嘶,咳嗽,一直不得好转。家长在外院完善血液检查、脑电图等检查均无异常。近日,小明妈妈带着他来到湖南省中医院儿科就诊,被诊断为“抽动障碍”。通过治疗,小明的症状大为缓解。
什么是抽动障碍?如何分辨孩子的表现是否与抽动障碍有关?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解关于抽动障碍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运动性抽动或(和)发声性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5-10岁多见,男孩发病高于女孩。
其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失调、社会心理因素、器质性病变等有关;某些躯体方面的疾病,如鼻炎、结膜炎等可能暂时会出现抽动症状;孩子受到批评、压力大、过度兴奋也可能会出现抽动症状。
抽动分类
1、运动性抽动:包括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为眨眼、厥嘴、缩鼻、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挺胸等动作;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突然、似有目的的复杂的行为动作,如“做鬼脸”、眼球转动、拍手、弯腰、扭动躯干、跺脚等,复杂运动性抽动还包括模仿行为、猥亵行为等。
2、发声性抽动:简单发声抽动表现为反复发出不自主的、无意义的、单调的声音,如“嗯”“啊”等、或者类似动物的叫声、清嗓声、吸鼻声等;复杂发声性抽动是指反复发出似有意义的词语声,包括单词、词组、短句、秽语、模仿性语言和重复性语言等。
抽动西医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即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本病。家长要理解抽动不是孩子装出来或者是恶作剧的行为,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要过度关注,正确认识此病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减少紧张情绪对抽动症状的影响。
2、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a2受体激动剂以及其他药物等,常见的有硫必利、可乐定透皮贴片、氟啶醇等。对于某些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也可以尝试神经调控治疗,但属于有创性治疗,有较为严格的适应症。药物治疗必须是孩子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不得随意换药、加药或停药。
家庭护理
1.增强体质,防治感冒: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会加重病情,要尽量避免感冒,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尽量少带孩子到人员密集场所,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2.心理疏导:抽动障碍严重时,会对孩子自身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学习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心理上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家长不要过多关注抽动症状或强制提醒抽动的表现,越是提醒或强制孩子,他就会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就会越频繁,渐渐变的性情烦躁、无助与自卑。
3.远离电子产品,增加户外运动时间: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常使抽动症儿童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加重或诱发本病。户外运动可缓解儿童紧张心理,促进夜间睡眠质量。
4.饮食指导:抽动患儿饮食应以富有营养而又清淡为原则,忌食铅含量高的食物、容易兴奋的食物(咖啡、巧克力、可乐)、反季节食物等,少吃或不吃含过多防腐剂、添加剂、调味剂的食品,以及煎炸、烧烤、油腻、过甜食品,不喝碳酸饮料以及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品,培养患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治疗抽动障碍需要多方配合
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障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孩子、家长、老师、医生多方配合。医生要树立“从源头上寻找和解决致病因素”的正确观念,家长、老师甚至孩子自己都要科学地认识和认识抽动障碍。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进行对症治疗,暂时的放松可能会使抽动症状短时间好转。但学校和家庭环境的致病因素始终存在,很快孩子的抽动障碍依旧甚至加重。过分关注孩子的抽动表现,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抽动。采取责骂、殴打的方式,试图让孩子“听话”,让孩子更加紧张、焦虑、自卑。
中医认识
“抽动障碍”这一病名在古代医学书籍中并无明确记载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肝风证”“慢惊风”“抽搐”“瘛瘲”“情志病”等范畴。
中医的古籍中有大量类似本病主要症状以及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药的记载。中医儿科的鼻祖——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目连劄”(频繁眨眼)的病机为“皆引动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记载“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摇动 ”,并命名为“慢惊”。
中医病因病机:脾虚生痰,肝亢生风,风痰互结,上扰咽喉,脾气乖戾, 喉中发声;脾虚肝火旺盛,肝风上乘巅顶而多变,可见摇头、咧嘴、眨眼等面部肌肉抽动;肝气失调,筋脉挛急,加之痰湿内生,风痰相扰,流窜经络,出现腹部、四肢抽动等。小儿心火偏旺,心主神明,心藏神,属火,为阳脏。心火亢盛,火性上炎,灼津成痰,加之心火旺则肝阳亢,风痰相扰,故不自主抽动多伴有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心烦躁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多为五志过极, 内脏功能失调,而病机总由风痰内蕴而引发。痰火上扰心神,神失所藏,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秽语不休,痰邪流窜经络四肢,出现肢体抽动。
中医治疗多以平肝潜阳、息风止动为基本治疗原则,合以滋肾补脾、豁痰顺气,分清虚实,标本兼顾、攻补兼施。
除了中药口服还有针刺疗法、小儿推拿、耳穴贴压、中药药浴、中药熏香等等,通过整体调节,不但可以控制抽动障碍的症状,还可改善患儿体质、调整睡眠及饮食,通过合理的治疗使抽动障碍患儿早日摆脱疾病的痛苦,拥有美好的生活。
作者:龙海旭 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