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养眼,中医教您守护心灵的窗户

发布日期:2025-11-11      作者:邢智媛       

中医认为,眼睛并非孤立的器官,而是“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的全息缩影,《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肝开窍于目”,这是中医眼科的核心理论。意味着肝血的充盈和肝气的通达,是眼睛能够视物清晰、润泽有神的根本保证,肝就像身体的“血库”,负责将充足的血液和营养物质上输于目。而在数字时代,我们的眼睛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长时间熬夜、情绪压抑,最易损伤肝血,导致肝火上炎或肝阴亏虚,这时,眼睛就会发出“警报”:干涩、红肿、胀痛、视物模糊,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的“熬夜伤肝又伤眼”。

除了肝脏,其他脏腑也各司其职:心主血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才能顺畅地运行到眼部细微的血管;脾主运化,脾胃将食物营养转化为气血,脾虚则气血不足,眼肌容易疲劳,眼眶甚至可能会下垂;肺主气,肺气推动血液运行,同时主管皮肤毛孔,也与眼表的湿润度有关;肾藏精,肾精是生命的根本能量,精能化血,肾精充足,眼睛才能根基稳固,神采奕奕,中老年人的视力退化,往往与肾精的自然衰减有关。

简单来说,眼睛的健康是全身脏腑功能协调的外在表现,病位在眼,根源却可能在肝、肾、脾等脏腑。因此,护眼不能只“治标”,更要“固本”,现结合现代用眼环境和中医理论,为大家提供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食养明眸,滋养双目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的健康,根植于脏腑精气的充盈与调和。因此,护眼之本在于内养,通过饮食调理脏腑,是滋养双眼的根本之道:

1.补肝血:多吃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桑葚、蓝莓、黑芝麻、动物肝脏(适量)。

2.养肝肾:常备枸杞子(泡水、煮粥皆可)、黑豆、核桃。

3.健脾益气:多吃山药、小米、红枣,可强壮脾胃,为眼睛提供充足的能量。

二、按摩穴位,疏通经络

从中医经络理论看,眼周汇聚多条经络,是气血灌注之所。通过按摩以下特定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之气,将精气上输于目,从根本上缓解疲劳:

1.睛明穴: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缓解眼干涩、胀痛。

2.攒竹穴:眉头内侧边缘凹陷处。改善头痛、眼睑跳动。

3.瞳子髎:外眼角外侧眶骨边缘。缓解视疲劳、延缓眼周皮肤松弛。

4.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缓解头痛、眼疲劳。

手法:穴后,以食指指腹轻柔按压,每个穴位顺时针揉按20-30次,感到微微酸胀即可。

三、调畅情志,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肝气宜保持舒畅调达,而厌恶抑郁束缚。若长期情志不舒,特别是经常郁怒或精神紧张,便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一旦气机运行不畅,血液运行随之受阻,致使肝血无法上濡于目,从而引发眼干、眼胀、视力不稳定等多种眼部问题。因此,调节情绪、保持气机通畅,成为养肝护眼的重要一环。

日常生活中,应尽量维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与过度愤怒。诸如散步、听音乐、深呼吸等方法,都有助于放松心情、舒缓肝气,是间接养护眼睛的良方。

四、保证睡眠,涵养肝血

睡眠,在中医看来不仅是休息,更是人体顺应天地阴阳变化、进行自我修复的主动过程。《黄帝内经》有云:“人卧则血归于肝。”当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周身血液才会大量回流至肝脏。护眼的根本在于涵养脏腑精气,而优质的睡眠正是滋养精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络当令的时间,是肝血回笼、修复眼睛的黄金时段。尽量在此时间段进入深度睡眠,比任何补品都管用。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