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萎缩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6-07-29      

视神经萎缩,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视神经纤维的退行性变。多见于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的晚期,颅内及眶内占位性病变,颈内动脉硬化,颅骨发育异常及眼压升高,视神经的钝挫伤、穿刺伤、颅底骨折、视神经鞘膜内出血,奎宁、铅、酒精等外来毒素,以及糖尿病、妊娠、贫血或维生素缺乏等所引起,局部营养障碍,如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动脉硬化、缺血性视乳头病变、青光眼以及急性失血等。遗传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性家族性视神经萎缩等亦可发生。

视神经萎缩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和视乳头退色。眼外部常无变化,重症患者可见瞳孔散大。视力降低常为渐进性,并伴有夜盲及色觉障碍,严重者可致失明。但亦有视力突然丧失,而后出现眼底变化者,如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及外伤等。视野一般为同心性缩小,有时呈偏盲或局限性缺损,以红色及绿色视野受损较重。

视神经萎缩的眼底变化,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萎缩典型者,见于梅毒性脊髓痨及视神经外伤等。视乳头呈苍白色,稍显凹陷,边界清楚,巩膜筛板网眼清晰可见,视网膜血管一般较细。若仅视乳头黄斑束受犯,则表现为视乳头颞侧苍白,临床常称为轴性视神经萎缩。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中的典型者,见于视乳头炎或视乳头水肿之后,视乳头呈灰白色混浊,边缘模糊不清,生理凹陷不能看到;动脉变细,有时伴有白线,静脉最初充盈曲张,以后亦变细。如因视网膜脉络膜炎引起者,则伴有陈旧性炎性眼底改变。 

本病中医称“青盲”。据我们临床观察,应用中医综合疗法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其具体治法除辨证论治外,常结合病机施治,其中原发性者往往病因不明,常应用先调理后滋补的方法治疗。这类病人常与脏腑经络失调有关,通过调理,部分病人的视功能很快得到恢复。加味逍遥散常成为首选方剂。当服调理药视力不能再增进时,再酌情滋补,或补气血,或补肝肾。补气血的代表方剂有八珍汤、大补参芪丸(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枸杞、石斛、石菖蒲);补肝肾的代表方剂有杞菊地黄丸、十全明目汤(熟地、枸杞子、桑椹子、蒺藜子、覆盆子、楮实子、女贞子、菟丝子、决明子、车前子)均可酌情加减。只要视神经没有完全萎缩,视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对继发性者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在一些临床报导中,除了用调补的治法外,有用泻肝、解毒或破瘀的药物收效者,必须对具体病人具体分析,一但主观认识符合客观病情,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针灸疗法,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常用的针刺穴位有睛明、球后、风池、养老、肾俞、肝俞、臂  、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等,远近配合,每次选用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天一次, 留针30分钟,15次为1疗程。针灸疗法还包括梅花针、耳针、头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众多内容。梅花针可扣打背脊两侧的膀胱经及头颈部位的相关穴位,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耳穴可选用眼、目1、目2、肝、肾、皮质下、交感等针刺或贴药,针刺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耳穴贴药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头针取枕区,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1疗程;穴位埋线取肝俞、肾俞、臂  、光明等穴,埋入羊肠线,2~3周1次,3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等作球后注射,肝俞、肾俞、臂  、光明等穴均可选用,每次取双穴,轮流进行,15次为1疗程。

还可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可用大量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及神经生长因子等,尽可能改善视功能。还有高压氧、体外反搏等疗法也可选用。多化性硬化、颅内占位性病变,最容易引起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在病因不明时,应转请内科、神经科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