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6-07-29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先天性慢性进行性眼病,具有遗传倾向,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原发性变性。视网膜光感受器功能异常,大多数病例视杆细胞受累更为严重,使得患者夜视力受损更重。患者早期即有夜盲症状,但中心视力可正常。最初视野出现环形暗点,以后随着病情的缓慢发展,视野呈向心性缩小,夜盲症状逐渐加剧,直至日间行路亦感困难。后期视野成为管状,甚至陷于失明。在本病早期患者初感夜盲时,眼底可无明显改变,以后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视乳头色淡而带蜡黄,边缘稍模糊,此为视乳头部胶质增生所致。视网膜动、静脉均变细,尤以动脉为甚,在晚期病例,动脉几呈线状。骨细胞样黑色素斑开始分布在眼底的周围部,逐渐向后极发展,少数不规则的色素线条,可出现在视网膜血管的前面。晚期视网膜常呈污秽的青灰色调,同时可见硬化的脉络膜血管。有时黄斑部呈鲨革样反光,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本病中医称“高风内障”,据我们临床观察,对早期病例,应用中医综合疗法, 常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其具体治法,除辨证论治外, 常结合病机论治,因为本病是一种与先天遗传有关的眼病, 应以补肾为先。肾为先天之本,寓水火阴阳于内,阳弱不能抗阴,入夜阴甚阳更弱, 这是夜盲发生的主要病机故其治疗,应调补肾中水火阴阳,张景岳创左归饮(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茯苓、甘草), 壮命门之真水; 创右归饮(熟地、枸杞子、杜仲、山药, 山萸肉、炙甘草、肉桂、制附子。常去桂附加鹿角胶、龟板胶),治命门之阳衰., 将两者合而用之,则肾中水火阴阳,得-到双向调节而达平衡,以此为基础,再酌情加减,以适应个体差异。常加黄芪、党参以补气升阳;加丹参、夜明砂以活血消积。还可采用肝肾双补或五脏兼补之法。前者的首选方,有十全明目汤(熟地、枸杞子、桑椹子、蒺藜子、覆盆子、楮实子、菟丝子、决明子、车前子),后者的首选方,有全真散(党参、黄芪、熟地、当归、枸杞、枣仁、龟甲、五味子、淮山、黄精、肉苁蓉)。守方多服,缓以图功。不但视力有可能提高,夜盲、视野缩小也会得到改善。

配合针灸治疗,更是中医治疗本病的一大特色。常用的针刺穴位有睛明、球后、风池、养老、肾俞、肝俞、臂  、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等,远近配合,每次选用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天一次, 留针30分钟,15次为1疗程。针灸疗法还包括梅花针、耳针、头针、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等众多内容。梅花针可扣打背脊两侧的膀胱经及头颈部位的相关穴位,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耳穴可选用眼、目1、目2、肝、肾、皮质下、交感等针刺或贴药,针刺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耳穴贴药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头针取枕区,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1疗程;穴位埋线取肝俞、肾俞、臂  、光明等穴,埋入羊肠线,2~3周1次,3次为1疗程;穴位注射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等作球后注射,肝俞、肾俞、臂  、光明等穴均可选用,每次取双穴,轮流进行,15次为1疗程。还可配合穴位按摩,背脊两旁足太阳膀胱经的诸多穴.位,眼周穴位,以及风池、后枕、百会、太阳、足三里、三阴交、足光明等为按摩的主要穴位。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半个月为1疗程。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本病进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感光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手术,以及基因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此外,将眼外肌部分肌束,移植于脉络膜上腔,以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循环,有可能使病情趋于稳定,可供选用。

本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连锁隐性遗传,近亲结婚所生的子女最为常见。约1/3为散发病例。在社会上,约3000人中有一个这样的病人。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已有本病患者150万人,是眼底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对下一代的健康负责,确保后代视力良好,每个人都要了解有关遗传学知识,对自己的某些眼病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婚后子女的发病机制有所了解,能在生育以前预防的,就要尽力预防,对于已经出生的子女,也要及时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要真正做到“生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就必须禁止近亲结婚,还要做好遗传咨询工作及羊水检测工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