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接诊了一位“黑便2天”的老大爷,经检查发现大便有隐血,红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分别可提示消化道出血、贫血、寄生虫感染)。在之后的胃镜检查中,对取出的胃内容物镜检,医学检验中心的小伙伴们果然发现了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钩虫。

(显微镜下钩虫全貌)
成虫头端通常向背面仰曲,体态如同钩子,故得名钩虫。钩虫会以钩齿及口囊咬附宿主肠壁,摄取血液和肠粘膜为营养,同时还会不断分泌抗凝素引起持续出血,长期寄生造成患者慢性失血。钩虫的持续刺激还会引起消化道出血和持续加重的溃疡,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腹泻、柏油样便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喜欢吃生米、生豆、茶叶甚至煤渣、破布的“异嗜症”。

(钩虫的口囊及钩齿)
钩虫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后会在环境适宜的土壤中发育成幼虫,幼虫有向温性和向上性的活动特点,会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2厘米。一旦与人体皮肤接触受到体温刺激后,钩虫幼虫可经毛囊、汗腺或皮肤破损处主动钻入人体,引起俗称“粪毒”的皮炎。
猪、牛、羊、兔接触带虫的植物或土壤就可能感染,人如果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肉类也有感染的风险。
有感染风险的人群可以到医院进行粪便检查,如果发现了虫卵或虫体都可以确诊。另外,感染钩虫后,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以及不同程度的贫血。
治疗钩虫可使用阿苯达唑或者甲苯咪唑,两种药物并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如有可能接触带虫植物或土壤的,在手足皮肤涂抹右旋咪唑硼酸酒精或者噻苯达唑软膏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